前言
血液标本检验常用于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进而指导患者的治疗,结合评估结果制定治疗方案,由此可见,准确有效的血液标本检测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检验技术不断发展,生化检验也有传统的半手工模式向全自动检验转变,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1]。研究指出,在生化检验中采用质量控制,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本文将以100例标本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生化检测标本10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6月,其中,参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参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与29例;年龄是24-68岁,平均(46.67±5.37)岁。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4例与26例;年龄是26-64岁,平均(46.93±5.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按照检验科有关工作规定开展工作。
研究组采用质量控制:(1)在检测结果控制中,由护理人员完成有关工作,为了能够获取标本正确结果,还应当严格把控分析前工作、分析中工作与分析后工作。占据检验工作核心地位的是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此为检验水平重要的考核指标。在检测标本之前,应当对标本环境的合适情况与可控情况进行考察,对标本前处理与有关规范的符合情况进行考察,同时,还应当考察定标正常、有限检测期等情况。在分析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检测仪器情况、电压情况、环境温度等,以及检测过程与操作规范相符合。在完成检测以后,应当首先分析结果,对各指标的预测情况详细观察,并复检出处最大情况,同时还需多询问,在必要时应当联合医护人员共同分析,寻找异常检测发生原因。(2)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并指导医护人员控制监测关键之处。例如,血糖检测过程中,首先应当询问检测者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情况免疫学监测中,需避免溶血与脂血,细菌培养中需注意在用药以后便可进行培养。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所有标本的检验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表示(X2检验), P<0.05,则统计学意义形成。
2 结果
2.1检验准确率结果比较
研究组检验正确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1所示。
表1:检验准确率结果比较(n/%)3 讨论
生化检验为临床重要的检查手段,同时也是诊断辅助工具,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提供给医师疾病诊断依据。在生化检验工作中,提高医学检验水平并非一蹴而就,则是依靠物理、人力、关键控制点、检验技巧等多种方面因素所决定,需要各科室间、医患双方间互相配合协调,促使医学检验地位与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应当重视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有关工作,使得生化检验质量得以保障,使得各项数据均准确,促进疾病的治疗[2]。本次研究中,针对医院生化检验工作实施质量控制管理,重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并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视为关键之处。在医学检验中,人员素质为重要软实力,是检验科室水平基本条件。若检验队伍具有高素质,则能够创造出更高水平诊断精度。另外,为了促使医学检验不断提高,还应当重视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检测结果控制中,由护理人员完成有关工作,为了能够获取标本正确结果,还应当严格把控分析前工作、分析中工作与分析后工作[3]。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检验正确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综上所述,生化检验采用检验前质量控制,有效提高检验准确率,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李佳.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综合质量控制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4):359-360.
[2]赵美娜,潘雪,刘丽.检验前质量控制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1):56-56.
[3]张增霞,孙冰.临床医学生化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8):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