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DOI: 10.12721/ccn.2021.157024, PDF, 下载: 421  浏览: 3121 
作者: ​张彬
作者单位: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关键词: 中国思想,日本文学,影响
摘要: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创作理论起过深刻影响。在唐朝,三家思想并用,但是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现象、审美认识、审美现象影响都很深远。为此,中国文学中蕴藏着浓厚的儒家和道教思想。由于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思想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一、人性论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1、儒家人性论与日本文学

人性论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日本文学亦日此。我们知道,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人性”,它阐释的是人的自我价值和本质的范畴,是以命(道)、性(德)、心、情、才等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思想为其内容的。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人性问题的人笔者认为应该追溯到孔子,孔子所强调的人性即社会属性,只有那些经过后天不断学习,积累的东西才是人的根本属性。经过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后来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论,孟子讲的人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并以此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在日本文学中,人性也被看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派别中有着不同的涵义,也承认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点。

2、儒家性情论与日本文学

儒家在对待情欲的问题上,显然是受到孟子情欲说的影响,日本文学也承认人性情欲的存在,日本文学认为人心生来本来是本静的,但由于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心动,心动自然产生欲求,欲望得到控制便形成人性善,欲望得不到调节便形成人性恶,日本文学也同孟子一样认为人应该节制人的欲望,但日本文学又不同于孟子的是主张用仁义节制,更强调用礼节来节制人的欲求。

3、儒家性善论与日本文学

“善”是人生大美之中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犹如流水往低处一样再自然不过,仁义礼智这些善端是人性自然包含的东西,人本身所固有的,正是因为人性当中包含这些,所以才为人心向善提供了可能,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日本文学关于人性的问题论述受到中国儒家性善论的影响,认为德是人性的表现,有德之人自然性善,德是性的表现,德是善的,因此可以推论性是善的,这又与孟子的看法相近,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学受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响。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文化的影响

1、儒家“天人合一”观与日本文学

通过对儒家天人关系的观照,笔者认为儒家的天人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承认天命的思想,把天看成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者,认为天命不可违。另一方面又把关注点集中到人身上,认为人是天人关系中的核心,天通过人的意向表达自己的意愿,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又总是在体现天的意愿,从而显示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日本文学中把天看成最高的体现,同时把天皇看成最高的主宰者,显然日本文学受到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影响。

2、道家“天人合一”观与日本文学

道家的天命观一方面认为“道生万物。”既然万物根源于道,那么天人之根源亦出于道,那么道家从根源论就把人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道家又主张“无为”,何为天人关系中的“无为”?道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无为”的态度对万物的繁衍生长,只有这种“无为”的状态实现,那么真正的“天人合一”才能得到实现。日本文学强化日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天皇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学说,激发日本文学的现世主义人生态度,主张在拥护皇权的“无为”而治。

2.1为知识分子心灵安顿和精神超越提供哲理资源

道家哲学的精义强调人内在的心灵安顿与自我精神超越。上述六位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在追求这一思想境界过程中,接受了道家哲学。中江兆民以“逍遥老人”、“南海仙渔”自称,其人生态度和人格中明显可见庄子风范。他依据庄子相对性的思想,破除对生命长短的固执,以超然的态度面对死亡。西田几多郎,早年就把道家哲学作为精神寄托,从道家哲学中获得的启发和共鸣扎根于西田心灵深处,并贯穿终身,也成为他生命意义寻索的一个生长点。冈仓天心对道家道教的醉心,已经到了按照其哲学、教义践行的程度。他自号“浑沌童子”、“混沌子”、“春风道人”、“鹤氅道人”等,以道家道教为其终生追求,反映了冈仓精神世界的仙风道骨。铃木大拙皈依于禅,他的禅境带有浓厚的道家式自然主义色彩。夏目漱石晚年不再从现存宗教中寻求拯救,而是转向追求自己特有的悟道境界,他的“道”是指道家的“天”和“自然”,其“则天去私”的精神追求是道家式的。汤川秀树一生都在寻求“内心的平静”,这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主调;而老庄哲学虚静的观念,恰与他对心灵永恒宁静的追寻合拍,老庄式的虚静根植于他的内心。

2.2为社会文化批判提供理路依据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借道家哲学展开社会文化批判的不在少数。田冈岭云、长谷川如是闲等人的批判主要是针对社会制度,而铃木大拙、夏目漱石的批判则侧重对文明的反思批判。铃木按照老庄道家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路,洞察到机器化的近代社会个性丧失和伪善的异化现象,并从保护人的本真之性出发,批评技术和制度等外在束缚,这正是庄子哲学的旨趣。铃木看到机器化的认识论基础是概念化或知性化,因此,他对机器化的反思和批判,不限于技术和制度层面,而是深入到认识层面、精神层面(如对“机心”的批判),而这正是庄子哲学的基本品格和突出特征。夏目指出,近代文明在知识、技术等各方面快速进步的同时,人本身却在崇尚智巧和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不断衰颓,原因在于人们不懂得道家“无为而化”的道理。这种本真日丧的精神状态,源于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因此治疗它的根本方法是弱化和消除过度自我意识,即“忘我”、“无我”。夏目的这种批判理路显然是道家式的。老庄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根本特征就是文明批判,它既是社会和文化批判,又包含十分深刻的知识和技术批判,因而为铃木和夏目等亲近东方文化的知识分子所珍重,成为其理路依据。

2.3为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哲学根据

中日文化史上,文学家和艺术家多有亲近老庄者。在文学艺术理论上吸取道家哲学的典型是冈仓天心和夏目漱石。冈仓十分推崇谢赫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的美术观,并以此来说明美术的内在精神。在他看来,谢赫以及陶渊明、顾恺之等人继承了“老庄精神”。他按照气本论来理解“气韵生动”说,以庄子的“一气”、“顺应造化”、“无用之用”等思想为依据来阐发他的美术观和艺术观。夏目主张“低佪趣味”、“非人情”的“余裕派”创作态度,即与描写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超越世间价值观念、利害好恶而不为其牵累,从而“常游于充裕之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美,这与庄子“游刃有余”之境旨趣相合。夏目提出的“还原感化”的文艺最高理想,实质是庄子式的“进乎技”的“道”的境界,典型代表是《庄子·达生》中“梓庆为”。

2.4为自然科学的探索提供思想启发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接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但并没有彻底抛弃东方传统文化,他们中不少人肯定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道家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与前近代时期不同,他们多从近代(西方)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道家哲学,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或以西方思想为参照。在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探索中,中国的道家哲学与西方思想相遇,并以不同方式相融合,使古老的道家哲学生发出新的意义,具有了现代意涵。实际上,这种以西学为参照来审视和诠释道家哲学的探索活动,在中国近代也出现了。严复、王国维、金岳霖、方东美、宗白华、汤用彤、蒙文通、冯友兰、熊十力等一批近代著名的知识分子都对道家哲学的近代诠释作出了贡献。

3、《易传》“天人合一”观与日本文学

笔者认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经典《易传》。为什么笔者认为《易传》对日本文学影响最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简要的阐释,从形式上,日本文学中很多直接承袭《易传》的内容,作为现代日本文学,不可能只是简单拙劣的抄袭《易传》,而主要原因是两者都直接把天人关系直接放在一个整体中去把握,形成了和谐的天人关系,正说明《易传》“天人合一”思想对日本文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从内容上,《易传》善于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日本文学也把人与自然都看着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也和谐的处在这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显然也受到《易传》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从本质上,《易传》认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天人之间的规律问题,在《易传》看来即人的规律可以在天的规律中找到根据,天的规律也必然能在人的规律中得到反映,而日本文学同样承袭了《易传》这种“天人合一”观,只是日本文学进一步用礼乐把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联系起来。

三、辩证观对文化的影响

1、联系的观点与日本文学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容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时客观的、普遍的、有条件的。日本文学中也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日本文学也情调中国哲学思想联系的观点,两者的思维方式的某些特征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在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方面也存在着诸多联系。

2、发展的观点与日本文学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日本儒学家是根据自己现实所需来筛选和汲取中国儒学思想中适合的思想的,变形了的日本儒学必然不同于中国儒学日本人摄取了中国思想的许多最优秀的文化与智力方面的成果,但是似乎他们并不常常觉得必须严格遵从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3、对立统一与日本文学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日本文学中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抵制中国儒学的禁欲主义倾向,反感对人的自然性欲的压抑把中国儒家的现世精神转化为日本独特的享乐主义,把中国哲学对立统一思想联系在一起。

四、和谐观对文化的影响

和谐“和”者,和睦也。“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是中国传文化的精髓,和谐本来就是一个美学概念,中国人谈“和”注重由表及里、由外在联系到内在联系,因此,人们把审美的概念提升到了道德伦理的层级,提升到政治观念的层面,认为“和”是社会人及关系最高的境界,把“和”提升到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的境界,一个完美的社会结构。日本学者在引进儒家辩证法时,也受中国和谐思想的影响,主张自然之道。日本原始神道就含有“顺乎自然”的精神,素来尊崇自然人性、情欲,也不压抑情感欲望的表现,在顺从自然的同时,使得人欲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