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显著少于对照组(χ2=4.000,P<0.05)。结论:对于脑胶质瘤患者,显微镜下全切术与次全切术比传统开颅手术的效果好,不但能够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还不会增加手术的风险,是一种更为优秀的手术方式,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其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同时也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1]。然而,手术切除也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预后不佳,还可能提升并发症的发生率[3]。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除术逐渐被应用并愈发成熟[4]。本研究选择在本院治疗的100例脑胶质瘤患者,旨在比较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决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2年3月,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例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共计100例,其中接受显微镜下全切术与次全切术患者有50例(观察组),传统开颅手术有5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可以进行比较,如表1
纳入标准:(1)患者无精神类疾病;(2)本院已经掌握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3)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
排除标准:(1)患者的肾脏功能不健全;(2)患者在患有脑胶质瘤的同时还患有其他的恶性肿瘤;(3)患者患有急性感染。
表1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开颅手术,全麻后开颅,并实施去骨瓣减压操作,经过冠状入路,打开硬脑膜找到病灶并切除,手术过程中需要给予电凝止血。观察组实施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方法为:在手术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水肿情况发生,如果出现水肿需要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然后进行全身麻醉,次全切除术需要在开颅后实行骨瓣减压,全切术无需此操作,将硬脑膜打开后通过显微镜找到肿瘤的所在之处,然后对脑沟裂表面蛛网膜进行松懈,引流脑脊椎液,切除并分离肿瘤周围的水肿区域,在分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脑组织,切断为胶质瘤供血的血管,并将剩余的肿瘤组织切除。不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手术均由同一个医疗团队完成,在手术过后,需要对两组患者进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干预,并在术后的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比较,通过神经学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神经学评估指标包括感觉、运动、平衡、语言和视觉等方面。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
(2)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通过认知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记忆、注意力、语言、计算功能等方面。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
(3)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4)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偏瘫、失语、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D)或百分比形式呈现。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值<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差距(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而对照组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较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学评估结果较术前均有所恢复,但对照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较观察组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比较(x̄±s,分)
2.2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没有明显差距(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总分和各项亚分均较术前下降,而对照组患者的总分和各项亚分变化较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较术前均有所恢复,但对照组的认知功能恢复程度较观察组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x̄±s,分)
2.3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的各项指标(x̄±s)
2.4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所有患者的8.00%,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所有患者的10.00%,由此可知,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05)。
3结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脑肿瘤,通常发生于大脑半球,具有高度的复发性和恶性程度[6]。患者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影响较大[7]。传统的开颅手术不但会对脑部神经和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还不能保证将病灶完全切除,从而加大了死亡率。显微镜下手术操作是近年来临床逐渐兴起的手术方式,不但可以缩短手术用时,还能控制患者脑组织非人为操作性侵害,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表明,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差距(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学评估结果较术前均有所恢复,但对照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较观察组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显在传统的开颅手术方式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慢,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而接受显微镜下全切与次全切术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较轻,术后恢复较快。这可能与手术范围的不同有关,显微镜下全切与次全切术需要在保证手术彻底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因此对肿瘤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切除相对较少。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没有明显差距(P>0.05),术后3个月时和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较术前均有所恢复,但对照组的认知功能恢复程度较观察组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传统开颅手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较大,术后恢复较慢,可能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而显微镜下全切与次全切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显微镜下全切与次全切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05)。表明显微镜下全切与次全切术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对于脑胶质瘤患者,显微镜下全切术与次全切术比传统开颅手术的效果好,不但能够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还不会增加手术的安全风险,是一种更为优秀的手术方式,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军,曹培超,闫妍,等. 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癌症进展,2021,19(22):2315-2317,2371.
[2]程品文. 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疗效及预后[J].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37-40.
[3]田耀辉,陈永汉,贾林伟. 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率评价[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2):115-116.
[4]黄琦,张劲梅. 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对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与神经肽水平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2018,33(9):1542-1545.
[5]乌拉别克·毛力提,杜伟. 神经导航联合显微镜下荧光素钠引导在恶性脑胶质瘤全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3):81-84.
[6]周华. 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3(18):101-102.
[7]袁炳文. 观察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J]. 母婴世界,2019(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