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和学生共同完成这几项基本任务:对古诗词韵律的感受,对古诗词意象的鉴赏,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甚至很多教师会对这几项任务进行简化,导致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变成了机械的背诵和默写,缺少文化的濡染与熏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文化人,凸显中华文化优秀基因越发重要,因此,对古诗词教学中有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古诗词的文化教育功能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古诗词中有大量表现民族气节、报国热情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表现出国家陷入危难之时救亡图存和救民于水火的崇高志向,岳飞的《满江红》表现出驰骋沙场立功边塞的豪迈气概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文天祥的《正气歌》表现出被俘受辱时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学习这些诗词时,学生不仅要掌握诗句含义、把握作者情感,还应学习作者身上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报国热情和爱国情怀。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成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心系国计民生的爱国青年。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礼记·经解》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我国自古就有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诗教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歌在个人的情操熏染、人格塑造及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在教育孔鲤时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即学习诗歌能学到一些说话做事的方法准则、立身处世的品质精神。例如,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学生可学习屈原为理想信念而万死不辞的执着精神,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可感受苏轼在宦海沉浮中淡定从容、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可领悟于谦坚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深入领悟诗词的精神,感悟诗人崇高的道德风范和精神品质,让学生在经典诗篇的浸润下、在伟大诗人的熏染下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策略
1.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我国古诗词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分析诗篇中所反映的人生哲理,感受古人的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感悟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将春江花月的美景、思妇游子的相思、宇宙人生的感慨融于一体的诗篇。学生通过诵读便可感悟诗中的绘画美,教师同时穿插表现离别相思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游子思家思妇怀人的无限愁苦,以及江月永恒而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领悟其情、景、理交融的深邃意境。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高中阶段古诗词中的名句名篇积累背诵下来,这些名句名篇都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与沉淀、表达精妙且能引发人们深思共鸣的内容。而诵读积累则是促进知识内化吸收非常有效的方式,在反复诵读和回味中加深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对人文精神的感知。写作中恰如其分地引用经典诗句,则可让学生的文章增添色彩。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穿插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2.营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通过深情吟诵、介绍背景知识、播放相关的音乐、穿插影视经典片段、拓展相关题材的诗句等方式,尽可能地营造学习古诗词文化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悠扬乐曲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比较两首词在情感内容上的异同。同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诗人的传记,如学习杜甫诗歌专题时推荐阅读现代诗人冯至的《杜甫传》,学习苏轼诗词专题时推荐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诗词的人生意境。此外,教师还可设计相关的探究拓展作业,如让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丰富对作家作品的认知。
3.探究典故,传承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作品中常常有很多典故,这使得古诗词凝聚了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典故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情境之中去理解典故,感受古人的人文特质,当然,这不仅要理解这些典故的意思,还要了解典故的源头,并尝试分析诗人常常运用这些典故表达什么想法,促使学生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锦瑟》一诗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典故,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阅读,尝试探究这些典故的源头,并思考作者为何使用这些典故。“庄生梦蝶、杜鹃啼血……在这首诗歌中有不少典故,这首诗歌中为何会收录这么多的典故呢?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歌的寓意很模糊,主旨表达不够明确,你能否通过分析典故的方式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如有学生发现:“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自《庄子》,庄子不知道是自己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自己。这是不是预示着作者对自己的人生也感到十分困惑,认为人生难以捉摸呢?”此外,学生还分析了沧海、蓝田等典故,并且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发现典故的运用能让古诗词变得更有韵味,表达也更丰富。
4.考查礼俗制度,破解术语之义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的各种风俗、礼仪等只能从作品中感知一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借作品适时浸润传统文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诗词选取相应的文化知识讲解。如送别诗,古代人们送别也有各种礼仪,在古代的礼仪中,“有‘祖道’一礼,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这种礼算是最早、最为正规的送别。《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后引申为饯行送别。形式上,有以酒践行,如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都是以酒送行;折柳送别,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除了送别文化,古典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乡愁文化,对于乡愁文化董一菲进行过专题鉴赏,从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到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再到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通过串讲,让学生在充满历史感的“乡愁”文化中充分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诗意的文本解读和诗意对话,复活传承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意识地浸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结论: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美育教学活动。而在美育教育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能力,加强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思路分析[J].高考,2021(03):159-160.
[2]凌得萍.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下),2019(12):313.
[3]李升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9(11):188.
[4]麦玲玲.朗诵古诗词传承传统文化——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9(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