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后偏瘫的心理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疗法对偏瘫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偏瘫病人,按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5名病人均接受传统的偏瘫康复疗法,治疗组配合心理疗法。结果: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治疗前两组病人的手运动功能(P<0.319)、下肢运动功能(P<0.897)、运动功能(P<0.897)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显著性提升(P<0.01);组间相比,治疗组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生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疗法,可以减少病人的精神障碍,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脑血栓是一种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脑血栓是指脑部血管堵塞,血液无法进入大脑,从而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疾病,主要为缺血性脑血栓,临床上表现为短暂或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使其失去部分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从而对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1]。目前临床上对脑血栓的治疗主要是降脂药物、抗凝药物和降压药物,只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有关文献指出,对脑血栓偏瘫病人进行心理康复,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康复状况,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2]。本文以70名脑血栓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理康复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2月住院的70名脑血栓偏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名病人,治疗组21名男性,14名女性,年龄41~72岁,平均57.21±2.15岁;对照组20名男性,15名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6.47±13.26岁。入选条件:①经临床和病理检验,全部符合脑血栓偏瘫的诊断标准;②各临床科室对这项研究的认可和支持,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了这项研究,所有入选的病人都表示愿意参加,病人和家属都签字。排除条件:①有心脏、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②有显著的意识障碍和精神障碍;③有重度器官损害的病人。2组患者的总体数据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2组病人采用常规的药物,包括有效的并发症预防,营养和神经支持,防止脑水肿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心理康复疗法,主要包括:①大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够,过分担忧疗效,焦虑、烦躁等。护士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注意指导病人对病情的正确理解。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采取适当的心理疗法,引导病人与医务工作者进行沟通,耐心细致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鼓励病人正确面对病情,提高医疗和护理的配合。同时,护士要对病人多加关怀,避免与病人谈论经济上的问题,避免加重病人的精神压力。②引导病人正确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并协助他们分析目前的状况,从而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当病人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的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让病人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家人的积极配合下,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对于病人的进步,必须给予正面的赞扬,以鼓励病人。③要对病人进行必要的认知重建,随着病人的治疗越来越深入,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病人要能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让病人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开展心理座谈、心理获得分析、行为观察等方法,可以使病人更好地了解到认知的不精确和扭曲。另外,通过客观、正确的认知取代了非理性认知,对新的认知结构进行了验证。因此,通过行为扮演、放松锻炼、自我观察等方法,帮助病人进行自我行为重建,同时注重对病人的抗刺激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病人的心理压力。④对康复期间的病人进行定期的评价,对病人的康复状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对病人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提高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病人进行评价不高时,应给予关怀和鼓励,以促进病人理解病情的恢复规律,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对康复情况良好的病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讲述了他们的成功经验,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调整能力,减轻了他们的压力,保证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 SAS得分大于40分表示焦虑;SDS>41分属于抑郁症,相反,没有焦虑和抑郁症。采用 Barthel指标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进行评价,在得分大于60的情况下,评定为良好,说明其日常生活能够自理;中度伤残程度为40-60,需要他人帮助,有一定的功能障碍;严重伤残(20~40)表明病人对生活的依赖性显著;如果得分低于20,就是彻底的伤残,需要完全依靠别人的生活。

1.4数据统计

采用 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用x̄±s和 t检验, 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2组焦虑和抑郁得分对比

心理治疗后实验组焦虑评分为30.6±2.7,抑郁评分为34.3±2.5,对照组焦虑评分为50.2±5.6,抑郁评分为51.4±6.3。组间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2组 Barhtel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Barhtel指标治疗前为35.2±6.1,治疗后70.3±12.1;对照组Barhtel指标治疗前为35.1±6.2,治疗后40.2±10.1;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采用心理康复疗法对脑血栓偏瘫病人进行心理康复,要求医护人员在运用心理知识的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到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平衡状况;心理上的创伤修补,以及对病人的指导。脑血栓偏瘫病人的精神状况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良好的笑容,从而有效地缓解病人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3]。此外,在心理改变的过程中,抑郁、多疑等是大部分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要通过合理的心理康复疗法来提高临床的疗效[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焦虑和巴特尔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对脑血栓偏瘫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既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虹,王欣,王光秀. 早期高压氧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的效果[J]. 心理月刊,2021,16(17):179-180.

[2]李春霞,唐艳,孙玉燕,崔璀,陈红兵. 康复治疗与心理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效果[J]. 心理月刊,2021,16(05):115-116+128.

[3]李晓华,雷娜. 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9(03):296-298.

[4]尹晔. 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心理护理[J]. 心理月刊,2019,14(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