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加强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不但能够丰富小学生的文学积淀,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新生能力。但是,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仍面临诸多困难,如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足,教师职业素养不足、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教学模式落后等。为改善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革新观念,关注自我提升,创新教学模式,竭力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应用深度教学的意义
首先,将深度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有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以往只关注学生是否会背诵古诗、理解词句含义,但是学生并不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让学生理解古诗词背后的含义,学会赏析古诗词是有必要的,深度教学恰恰可以给学生提供深入接触古诗词的机会,使其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发自内心地爱上古诗词。
其次,将深度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有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深度教学不单单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更看重学生在古诗词中学到的精神、品质、能力等,古诗词传达出来的精神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很大影响,学到的古诗词分析方法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巨大帮助。
最后,将深度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小接触古诗词能够让学生形成爱国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在骨子里,形成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激发想象
古诗词对于小学生而言晦涩难懂,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此问题,教师可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模拟、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古诗文的意思,并深入掌握古诗文的意蕴。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学习古诗的注意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赏析古诗文的技巧和语感。情境教学的模式是值得推崇的教学方式,该形式将生动地还原古诗词的意境和主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大致内容,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还能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古诗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首古诗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放映西湖的照片,让学生明白该首诗所描述的地点是杭州的西湖,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教学背景;接着,教师可播放音乐和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湖游玩,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锻炼。然后,进行诗词内容的赏析,教师可进行问答式引导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的形式,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如,第一,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运用了倒装的手法,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接着对其后两句进行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对仗工整,描述了盛夏时期西湖的美景,教师的讲解加上放映的西湖视频和音乐,就能让学生犹如置身于西湖,欣赏着荷花、荷叶还有蓝天白云的六月风景。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闭眼,根据教师的描述,脑海中想起西湖的景色,让学生体会西湖的美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最后,教师需对这首诗进行升华,这首诗讲述的是诗人与友人在西湖边离别,全诗并未体现离别的伤感与忧思,而是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了西湖的美景,实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古诗中最为常见,学生需掌握这种古诗的写作手法,并细细品味。在古诗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在对媒体的使用下,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架和知识的呈现也更加清晰,还能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把握重点,提升解读
不同年级段的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目的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需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学生在多次朗读古诗词中,会形成一定的语感,题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在学习中,需提醒学生不可过分纠结诗词的意思,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情感,挖掘内涵。教师在介绍作者生平、诗词内容后,可利用文中的注释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赏析诗词。
例如,在《回乡偶书》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作者贺知章的生平背景,然后对诗歌具体内容进行讲解,在对题目中的“偶”字进行讲解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思考其中的含义,学生在思考后得出这个“偶”字是诗人回到故乡后偶然间有感而发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老大”的意思,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人在青年和老年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白人的容貌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教师对前两句进行总结,作者少小离家在老年回到故乡,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在后两句中,诗人回家后却无人相识,而感到悲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诗词的字句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理解了古诗。古诗的学习重点就是重要字词的掌握以及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在掌握文章大意后思考为什么作者回到家乡后,乡音未变却无人认知?通过这一形式,解读古诗的能力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了提升。
(三)抓住诗眼,引发思考
古诗词的难点在于其语言高度浓缩,一字可有多种情感。据此,教师在教学中需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加强对古诗的积累。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进行理解,进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诗歌主旨。
例如,在《村居》这一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白写作的背景:描述了一幅乡村二月的图景。接着,以字为教学的切入点来讲解,“草长莺飞二月天”这一句,描述了江南春天的景色,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印象中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进而学生让发挥的想象,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接着,教师对“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提出问题:儿童为什么要放学后赶着去放风筝?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这个场景进行想象和感悟,进而得出答案。教师将“醉”为字眼,让学生思考该字的用意。随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春天小草破土和黄莺愉快地飞的场景,并询问学生春游踏青时的情感是怎样的,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古诗课堂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帮助形式解决字眼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角色地位明显,凸显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多年的发展,积淀了无数文化瑰宝和精粹,古诗词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聚集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更代表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小学生受认知、年龄等因素限制,学习古诗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其客观实际创新教学,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小会.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2016(03):76.
[2]马兆杰.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17(15):276-277.
[3]高淑琼.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家长,2018(0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