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 根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拓展阅读,追溯本源,活动迁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载体,为更好地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统编版教材小学义务阶段增加了130篇古诗词,可见国家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然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走进并欣赏古诗词,教师必须要增加自身古诗词的文化修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心做好相关活动,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中华诗词的殿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古诗词的教学价值,教师要把握统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和内容编排的特点,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也设定在知识点上,单纯地要求学生熟读背诵默写古诗词,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本身意境的感受和理解,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不当。简单机械地解释诗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往往花大量时间解释重点词句、理解诗句意思、让学生熟读背诵记住诗句词句的意思,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害怕畏惧的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不能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帮助感受意境

情境是知识的“显示器”,伊列雷斯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情境性”的,即它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李吉林十分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她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和情境教学策略,系统构建了情境教学法。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知识的情境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知识转化为与知识产生或具体运用的情境,从而直观地、富有意义地快乐地理解知识或发现问题乃至创造知识。”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对于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比较常用的,这也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素养的“桥梁”。“情能移境,境能移情”,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学会创设情境,情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够使学生深入体会诗词带来的审美体验。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知识的学习融入语文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与诗词内容产生情感链接。学生体验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之后,进而以还原的方法实现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使知识产生更多的生长点。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样,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音乐、实物,结合背景知识,营造场景,都可以通过具体可观、可感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如学习《赠汪伦》时,教学时借助一张图片呈现河边和即将离去的船只,创设朋友将远行的情境,再补充古代交通不够发达的客观因素,朋友远行可能一别就很难再见。朋友将前往一个未知的地方,面对眼前的挚友,诗人感慨不知未来如何。学生就能在此情境中更准确地体会到这首《赠汪伦》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能更准确地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中送别是一个重要而伤感的话题。

(二)激发想象,引导理解诗词

教师在理解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提问,如通过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这句话,你想到什么画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到那样的画面。比如,教学《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描绘的画面非常美好有趣,学生们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想象感受到文字所描绘出的画面,将孩子的天真和童趣很完美地展示出来,通过“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等动作的想象、演示,更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这样借助画面,体会诗词意思的方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拓展阅读,促进感悟诗情

教师要站在教材的“原点”带着学生“再出发”。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诗词群文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师带领学生学好知识的优良工具,我们在用好教材这一基础性工具时,要将教材当成开启学习的一把钥匙,以教材为原点不断向外拓展,汲取丰富的文化养料,促进学生成长。如在二年级学习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后,教师让学生了解诗人同一时期写作的另两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更多地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描写乡村景象的诗词,在学完本课之后,教师用本单元的“乡村”为主题拓展其他诗词,让学生搜集关于乡村的诗句,看看不同诗人眼中的乡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将杨万里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与之前学过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做对比,欣赏作者的诗作风格。此类拓展性学习,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诗词,也掌握到了诗歌学习和鉴赏的方法,在后期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策划,让诗词学习的半径不断扩大,与学生一起感受诗词世界的广阔和魅力。

(四)追溯本源,导引走近诗心

一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时候是表层的,想要真正领会一首诗词,一定要立足诗词的心。如何贴近诗词的心呢?那就要从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的故事切入。如上《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画面很平常,作者为什么要记录下来呢?通过设置问题,出示作者写作背景,追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辛弃疾作为南宋爱国诗人写下这首诗词的缘由,让学生了解到词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农村温馨生活的向往,更包含满腔炽热的爱国情感,希望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故事,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诗人真正的情感。

(五)活动迁移,助推强化兴趣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迁移,让古诗词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方式,增加学习趣味性。教材中编排了适当的课后训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结合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和诗歌主题,设计一些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诗歌的迁移训练。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即将去外地读书学习,关系最好的朋友到火车站送行,此时想说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此时会发自内心赞美朋友之间的情谊。《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庐山。课前引导学生查阅庐山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庐山的样子,画一画横看和侧看的庐山,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古诗词展示活动,比如,用“诗词小达人”考一考学生的诗词积累;用“诗词诵读擂台赛”比一比诵读;用“我用古诗来表达”鼓励学生用古诗词中的词句来表达特定情景下的感受。活动迁移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实践应用。当小学生喜欢上古诗词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甚至尝试用诗词来创作的时候,古诗词教学就成功了。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展望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为学生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让孩子今后能更好地用诗词讲好中国故事,在文学涵养中彰显文化自信。做好新时代的古诗词教学,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触摸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8(增刊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