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古诗词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方式。但在高中语文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并不全面,单纯依靠学生个人难以实现有效审美,教师的过度解读又会影响学生对古诗词认知的兴趣。如何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认知意识,推动古诗词教学顺利展开,成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现从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入手,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意识。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群文阅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文本阅读与答题的相关联的局限性。多文本同步阅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采取有效的组文原则,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议题。结合古诗词这一特殊形式让学生高效建构对话交流,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推动学生有效鉴赏,让学生在语言运用、问题认识、鉴赏技巧等多个方面实现有效提升。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又可以更好地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优秀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这一有效教学方式可以从多个层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群文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建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结合古诗词篇幅短小、情感共通、意向多元的特点,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的同时细品文本,升华认知,对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提升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数量不足

学习数量不足,是当前高中阶段学生古诗文阅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时候,所依据的主要材料就是课本。学生没有学习足够数量的古诗词,那么就自然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对诗文的鉴赏能力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对文章意思能有着大致的掌握,但若是让他们思考诗中所蕴涵的作者情感,就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再加上每次考试分数较低,就会产生挫败感,因此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明显地成了很多学生的软肋。

(二)古诗词教学单篇化、碎片化

教学的单篇化也是当前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单篇教学模式,甚至教一首诗词会花费几节课的时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对诗文类型进行归纳。过于零散、碎片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数量上也有着不利影响[1]

(三)忽视学生的个人理解,诗词鉴赏过于模式化

很多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不仅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虽说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是由于年代较远,因此学生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若是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那么长时间就会失去对古诗词的兴趣,也难以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开展班级读书会找寻阅读“兴趣点”

班级读书会是以学生兴趣为支点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时间共同阅读,在班上进行讨论的读书活动。”由于教材选文受教育目的、篇幅、编排结构、编写者思想等诸多因素限制,有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选入的诗词数量更是有限,被选入的诗词是中华诗词史上微不足道的缩影,很难建构起高中生对古代诗词的全面认识。学生没有领会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难免缺乏学习兴趣。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借鉴班级读书会的阅读形式,组建以古诗词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班级读书会,打破教材内容限制,按照学生需求和阅读兴趣寻找阅读文本,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2]。例如,某教师采取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群文阅读课。在为这堂课做准备活动时,该教师请同学们课后自行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书籍,并说说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在统计结果中,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像《古诗词中的极简中国史》、《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这类的知识科普性质的书籍,最多人选择的是《苏轼词传》、《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最美古诗词人生有味是清欢》这类诗人传记形式的书籍。不难发现,写诗人人生经历和奇闻轶事的书籍更受高中学生欢迎。最终教师将阅读的焦点定为学生选择最多的苏轼。采取班级读书会形式进行群文阅读的课前调查,可以选择出学生感兴趣的阅读题目,为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奠定基础。

(二)设置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巧妙的课堂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所学诗词的阅读期待,设置多种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乐趣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群文阅读是探究的阅读,是发现的阅读。设置探究类问题以营造全员动脑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求知意识的不二举措。除此之外,古诗词阅读是对以诗词为载体的个体生命的深度触摸,要想真正深入领会诗词的意蕴必须通过探究。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研究主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设计的主问题不应过多,但应能牵引整组群文,既有一定难度还要有一定宽度”,通过设计主问题与相应的问题群,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探索答案。经过了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力图使学生能够改变对陶渊明的固有印象,建立起对他的丰富的、辩证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学生来说,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调动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些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在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合作探究中,深度探寻古诗词承载的个体生命经验。

(三)求同存异,达成对议题的共识

形成共识是群文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通过个体阅读、小组交流、质疑答辩之后形成的对议题的共性认识。“求同存异”是达成共识的合理方法,因为群文议题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围绕议题形成的共识也不可能具有唯一确定性,只要言之成理,均可成立[3]。在小组讨论、质疑、答辩之后,学生们深化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虽然对《锦瑟》的主旨各持己见,但是对李商隐朦胧多义创作风格显然有了共识。结合《碧城三首》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李商隐诗词的写作特点。小组互相质疑、答辩的过程其实也是小组互评的过程,学生们不仅得到了更多来自其他组的意见和建议、锻炼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掌握评价的标准,对进一步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颇有裨益。

四、结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古诗词具有简洁性和跳跃性,相比于现代汉语,学生不易理解,学生经常“谈古色变”,古诗词课堂状况令人咋舌,群文阅读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促使高中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核心素养,开拓阅读视野,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同时能够丰富阅读教学形态,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教师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顾咏梅.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9(12).

[2]刘尊礼.基于群文阅读的古诗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21(2).

[3]朱韶蕾.多维度延伸,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J].语文教学通讯·D(学术刊),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