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以书面语为主)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能力和素养的,所以语文教学必然在很大与很深的领域,要受语言学的指导。语言学是发掘、探讨语言规律的,而语文教学时要在明确语言规律的前提下逐步自觉起来的。”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字理知识是必然途径。而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正确的进行字理知识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尝试。
一、解“义”、入“境”、感“情”、品“美”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耀眼明珠,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于古诗词本身而言,其所绘之境,所表之情都是借助文字进行传达的。故抓住汉字本身进行理解从而进一步入境、感情与品美,将更能留下诗意的余味。
首先是解义。古诗词语句精练简洁,往往一字之后大有“乾坤”,因而在进行诗词意思的解读时,要抓住其内涵深刻之字进行字理解读,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词之意。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所选的孟浩然的《春晓》为例,在阅读本诗时,不少学生读到“处处闻啼鸟”时不禁产生疑惑:“闻”不是用鼻子嗅气味吗?啼鸟怎么可以“闻”呢?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便可以借助字理知识进行解释:“闻”的甲骨文字形为“”,其形就像是一个人跪着用手掩着嘴巴夸大耳朵去听。因此,在甲骨文中“闻”字本就是“听见”的意思。后来词义发展演变,用鼻子嗅也叫做“闻”。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便能够理解为何诗句中要写“闻啼鸟”,而“闻啼鸟”指的就是“听见鸟儿的啼叫之声”,于是便能够正确的理解诗句之义。
其次是入境。古诗词通过意象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意境之图,走入诗词意境便能更好的把握诗词的主旨和情感。品味诗词意象、意境之美的方法有很多,借助字理教学是可行的一条途径。例如在讲解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便可以对“鸣”字进行字理教学。“鸣”字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口”,右边是“鸟”,本义即“鸟叫”,也泛指其他动物的鸣叫。通过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学生头脑中便自然形成了鸟儿鸣叫的图画,而再读诗句时,“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在枝叶间欢快鸣叫的场景便自然浮现出来,学生也更好的进入诗歌之境。再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中有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对这“灭”字,教师也可以展开进行字理教学而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灭”字小篆文字体为“
”,左边像一道流水,右边为“威”,“威”即“滅”的本字,指熄火。“一道流水,扑灭火焰”,颇具形象之感。而就“灭”字的简体字形来说,下面是“火”,上面为“一”,看上去就像用东西把火盖住。通过对“灭”字进行分析,学生便形成了对“灭”的形象感受,而“人踪灭”,人的踪迹也想被盖住一样,丝毫没有人迹。学生便顿时能够感受到其意境的冷清孤寂,而不带一丝烟火气息。
进而是感情。诗词作品中往往凝练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内涵,展现出作者的情思与感受。而通过字理教学,同样可以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绪情感,故教师要运用字理教学这一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品味诗词情感。例如,小学四年级课本中选入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面写诗人独游敬亭山之情趣,而内在却蕴含着深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因此,在理解其诗句“相看两不厌”的“厌”时,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字理教学,便可以更好的理解诗人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厌”的金文字形“”。其字形原作“猒”,由“口”、“月”、“犬”三部分组成,其中“月”就是“肉”整个字形就像是一只狗嘴里衔着一块肉。故,其本义为“吃饱、满足”。故“不厌”就指“不满足”,而带入诗句,“相看两不厌”所述之景“鸟儿都飞走了,孤云也独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此时我和敬亭山相看都不觉满足,敬亭山在这时已经成为了诗人的朋友与依靠,遭受政治打击而不得志的诗人,此时只有在敬亭山才能得到慰藉。而从中也可以感受出诗人深深的孤独之感与无奈之情。可见,从汉字出发,在字理的讲解中学生真正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最后是品美。语文的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作品以其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获得审美的提升与进步。教师要通过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字理教学,实现对学生审美的浸润与提升。汉字本身就是美的存在,其构形、内涵都蕴含着很多美和文化的内涵。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教师在导入时便可以出示甲骨字形:“”、“
”、“
”。让学生猜这分别是什么字,进而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
”(天)字似人上多了一个圆圈,而“
”(门)似门口两“户”,“
”(山)像起伏的山峰。在这样的观察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揭秘:“
”就指人的头顶,因人的头顶就是天空,故造字如此。而“
”就指两扇门,“
”(山)同样也是“山峰”的意思。通过字理知识作为诗词赏析的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中所绘之景,进而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感受,便能体会到其气势磅礴之美。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巧妙运用于字理知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进入诗词意境,品味诗词情感,感悟诗词之美。通过汉字本身的魅力与价值,带动学生更好的进行诗词的鉴赏与学习。
二、依据课型,灵活教学
在不同的课上,字理教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字理教学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进行诗词理解的重要方法,在讲解时应根据课型进行灵活的调整,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益。
首先是新授课。新授课上的字理教学应该以点滴渗透的方式进行随文讲解。古诗词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诗词本身,字理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诗词后续的理解赏析。因此,在古诗词新授课上,教师可以在进行诗词内容的讲解时随文进行一些字理知识的传授与教学,以古诗词教学为主,以字理教学为辅。需要注意的是,古诗词中字词的词义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所以教师在进行字理教学时,也需要与诗句内容相结合,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讲解。如在进行曹植《七步诗》的讲解时,教师在内容的讲解基础上就可以辅以字理教学。“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课本的注释中并没有注明“相”的意义,而很多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本诗时,从现代汉语的“相”字出发,将之理解为双向的“相互”。而在古代汉语中,“相”其实只表示单向的“对着”。可见,这里的理解就出现了偏误,故教师在随文讲解时,便可以从“相”字入手进行详细的讲解,指明这里后两句是豆在釜中边泣边说的话:“我们本是同根生,但你煎我是不是太过分?”由此理解曹植对哥哥的深刻揭露与指责。全诗标点也应改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此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更促进了诗文的理解,推动了课堂教学。
其次是复习课。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进行字词内容的集中解析,通过对已经学习内容的整理和系统教学,建立起学生的知识系统。例如在进行诗词默写的备考或讲解时,教师便可以集中对学生的易错字进行讲解,通过集中梳理和区分,提高学生的答题准确率。就如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剑”和“箭”,教师就可以对之进行系统的区分:“剑”的金文为“”,左边是“金”,像是一把带有装饰的短剑,右边是其声旁。“剑”字本义即为“古人带兵打仗是所使用的武器”。而其篆文字体为“
”,可见“金”字变成了“刃”放在了字的右边,字体也向现在的“剑”字逐步靠拢。故“剑”字多与武器、战争等内容相关。“箭”字从竹从前,表示制箭之竹,引申其义为竹制之矢。因此“箭”表示与竹子相关的兵器,大都指弓箭。在这样的区分下,学生便自然明白,醉里挑灯看的是“剑”而非“箭”,而是“箭”逐云鸿落,非“剑”逐了。可见,通过字理知识的集中梳理,学生构建了系统的字理知识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举一反三,运用在诗词默写、诗词理解上,便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是专题课。教师也可以进行古诗词汉字字理知识的专题教学。针对汉字字理知识专题专门设计课程,让学生通过字理知识而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旨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诗词中的常见汉字,让学生自主观察与探究,让学生们以汉字为本进行诗词的解读。也可以将学生古诗词书写学习的易错字进行统合,让学生自主探究错字之源,以专题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整理纠正。可见,设计古诗词内容相关的字理专题课程也是教学的可行途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的选择教学方式,或随文析节,点滴渗透;或集中教学,系统区分;或专题教学,自主探究。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字理知识的教学实现对古诗词的更好把握。
三、教法创新,资源妙用
在小学阶段进行字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兴趣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采取多种有趣的教法进行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此外,教师也要提升资源意识,善于学习与发现,将各种可用资源融入进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汉字字理讲解中融入故事进行讲解。如《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的“临”字,教师便可以先结合其金文字形进行意义的解析:“金文‘临’写作‘’,形似一个人睁大眼睛观看地上的物品,因此其本义为‘居上视下’。由于从上往下看,人脸相对,故其引申为面对、遭遇之义,在此基础上进而引申出到来、来到;靠近、接近之意。进一步引申,又有了摹仿字画之义。在《游子吟》中其表示的就是‘儿子将要出行’。”而为了学生加深对“临”字的认识,了解其文化内涵,教师也可以补充进行故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封建社会里,帝王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以天子自称,所以他们看其他臣民都带有从高处俯视的意味。于是人们就用‘临’表示上级对下级的监视、管理,后来‘临’字也引申为统治的意思,如‘君临四海’,就是说皇帝统治天下。从高处向下看时,人的脸是面对面的,这使得‘临’引申出面对的意思。”在小故事的讲解中,学生对“临”字的理解更近一步,再一次了解了“临”的多种意涵,增强了学生的古文功底和文化素养。
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综合运用图示法、字谜法、顺口溜等教学方法。如《七步诗》中“煮豆持作羹”的“豆”字,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示进行讲解。“豆”字甲骨文字形为“”,像高足的食物器皿;金文字形为“
”,上面比甲骨文多一横,表示其中装有东西。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故豆的本意就是指一种盛肉的容器,在此基础上引申为一种容量单位,进而转化为重量单位。在战国之后,豆从盛肉的器具转变为祭祀的器具,而汉代后,其就用以表示农作物中的大豆了。在字理讲解时,教师不妨为学生直观的展示古代“豆”的图片,让学生获得对“豆”的直观认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古代的文化,增长了文化修养。当然,顺口溜、字谜法等也是常见的教学方法,多样运用此类教学方法,汉字的教学则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图:战国-陶纹豆
为了更好的进行古诗词教学及字理知识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内外兴趣活动。可以设计相关的竞答比赛、组建相关兴趣小组、开展书法活动等。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也是可行的途径。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媒体促进下,学生也可以有所学习、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此外,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也要充分的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在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多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吸收汉字语言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各类渠道获取汉字字理的相关资料,在疑惑之时积极向专家学者寻求帮助。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善于寻求资源渠道,以此推动古诗词教学的汉字字理教学更加科学、更加丰富。
总而言之,品析汉字之美、加强知识理解、塑造综合素养、传承中华文化,字理教学运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之中意义重大。作为语文教育者,要充分认知字理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要用正确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03):169-178+207.
[3]刘洋.字理析词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