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应用多层C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CT扫描,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架内的空腔,并能通过远端血管来判断支架是否通畅,从而为临床提供更精确、更真实的影像数据。本文以50例冠状动脉CT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和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抽取50例病人,均为2020年7月-2021年12月间住院的病人。入选条件:了解并签署冠脉造影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心律不齐、心脏、肾脏受损、心肌梗塞、精神疾病。其中,30名是男性,20名是女性;年龄在34~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7+2.12岁。
1.2临床方法
应用GE64排Optima 680螺旋CT机,在左冠状动脉开口20 mm处进行常规 EGC门控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在180 Hu的冠脉扫描起始阈值下,70毫升的碘佛醇以4.5毫升/秒的速率注入,并注入40毫升的生理盐水,开启智能的冠状动脉扫描。管电流设定为200毫安,管电压为120 kV,层厚度为10毫米,层间距为10毫米;扫描矩阵是512x512,螺距是0.872。将产生的容积图像上传至专门的软件。由两名资历高的CT诊断医师对CT扫描片进行阅片及诊断。
2.成果
在50例冠状动脉CT检查时42例病人成功地进行了CT扫描,8例病人的冠状动脉显示欠佳。因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发生一次心房颤动,造成影像品质不佳。
3.讨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创伤性,且费时费钱,很难进行,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冠状动脉CT是非侵袭性的,冠状动脉CT省时省钱,因此,冠状动脉CT扫描近年来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冠状动脉 CT的诊断与成像的质量有关,但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影像的质量,严重的甚至达不到诊断的标准。影响影像品质的因素可以分为病人因素和医生操作因素,病人因素是:心率是CT冠状动脉成像的第一位因素, CT冠状动脉造影一般采用心电门控技术,心率过高会造成心跳周期的缩短,对获取信息不利;另外,心电图中使用的是左心室除极信号,如果心跳太快,会导致右冠状动脉不清楚。而且,心跳的幅度也会导致运动的假象。所以,在检查之前要对受检者进行心率测量,如果有需要,可以应用β受体阻断药来进行心率控制,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呼吸与心肺活动同时发生,会造成假象。在检查之前,要对受试者进行严格的憋气练习。
钙化还会对影像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轻度或中等的钙化在影像后不会对医生的评估造成影响,但严重的钙化会造成假象和远端血管的损害。技师的操作:造影剂的浓度、注射速度和剂量也会对影像品质产生影响,而不适当的延时也会造成影像品质差,早期的影像检查会造成较低的影像品质,而较迟的影像则会造成较差的影像。所以,技师要正确地控制造影剂的浓度、注射速度和用量,使用对照剂示踪法可以监测到冠脉中的浓度,在100~120 Hu的 CT值时,会自动启动。此外,还发现,与团注实验相比,采用示踪剂进行增强,增强效果明显,降低了反射剂的使用。利用心电门控制技术,在影像重建阶段选取R-R间隔期时,将R-R间隔设置在舒张期,有利于提高显影效果,在55~80%的R-R间隔期内,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成像效果,而70%的R-R间隔期是最好的。掌握上述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 CT成像的效果,并能达到较好的影像质量。
冠状动脉CT检查时的图像质量对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影响。影响冠状动脉CT扫描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心率、扫描参数、扫描延迟时间、对比剂流速等。
(1)心率:有研究表明,在心率低于70次/分钟时,影像质量会更好。在此项实验中,当心率低于70 bmp时,影像的显示率可达到69.79%。如果心率过慢,那么冠脉中的造影剂充盈度就会降低,因此不能得到高品质的影像。如果心率太快,会导致冠状动脉出现中断、阶梯状伪影,从而导致影像质量下降。因此,在 CT检查患者之前,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测量心率和血压。如果心率在70 bmp以上,可以服用20 mg倍他乐克。当心率降至70 bmp时,可作 CT扫描。同时,在进行呼吸训练之前,可以增加病人的憋气时间,大约在13秒钟内,完成 CT检查。如果病人有呼吸,就会移位,引起主干、分支的移位。另外,要防止不符合条件或没准备好的病人被送入 CT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医疗纠纷。
(2)扫描参数:CT扫描包括层厚、间距、宽度和螺距;球管转动速率:选择最薄厚度、最小准直仪宽度、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微小分支时,要得到最小的三维影像。当螺距为0.2时,叠加重构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阶梯形伪像。同时,采用最大转速的球管转速,对成像质量有较大的改善。
(3)扫描延时:因病人的体质各有不同,导致适当的循环时间不同,对应的对比剂到达冠脉的峰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别。为了得到较好的影像,可以在平扫钙化后,选取一层主动脉根部水平作为预测层面,注入造影剂后,对应延迟8秒;并在此水平上进行了动态的扫描和监控,最后完成了整个过程。
(4)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的最佳注入速率是4.5-5.0毫升/秒。如果注入过多的造影剂,会导致腔静脉和心室浓度升高,从而影响到主干的显示。如果太慢,则会导致小枝条的成色不佳。如果剂量太小,就会出现不好的症状,如果剂量太大,就会引起冠脉的回流;对冠状动脉显示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影像的品质。所以,在注射造影剂流量的正确设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 CT冠状动脉成像中,横断性影像是 CT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内容,但缺乏立体性;而三维影像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和形态,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结论:冠状动脉CT扫描不但能全面反映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还能对冠状动脉钙化和肺钙化斑块的检测;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影像学检查中,要综合评估病人,合理设定扫描参数,掌握对比剂的注入速度,才能提高影像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磊,钱伟军,李立. 多层螺旋CT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03):80-81.
[2]马跃.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的探讨[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2):1449-1451.
[3]梁经亚,骆红志. 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