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试验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探讨
摘要: 血液凝血试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检测手段。通过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以达到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重复性的目的。提高样本采集质量的方法主要有:培养样本采集能力,标准化操作流程,加强质量控制,改善样本处置条件等。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临床检验提供更加可信的检测手段,帮助临床医生更加精准地诊治凝血功能紊乱。

引言

血凝检测是临床诊治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其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及可重复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着重探讨了影响血凝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血样的处理。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不当会引起个体差异,进而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诊治。因此,本项目拟通过对血样中各处理因素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方法,以期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1血凝试验

血凝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实验手段。这项试验的主要目标是检验血液的凝固性,以便医师对不同类型的凝血疾病进行诊断与监控,例如出血症、血栓症以及血液稀释症。凝血功能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关键,因为它保证了一旦发生流血就可以快速止血,还可以避免不希望的凝血反应。血凝检测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外界因素的刺激,观察血细胞内凝血的凝固时间。首先,要收集患者的血样。采血时应采用无菌采血针及试管,避免外来污染而影响化验结果。目前,血液凝血试验主要采用激活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

一种常见的血凝检测方法是激活部分凝血时间(APTT)测定。在这项测试中,一种激活因素被添加到血浆中,一般为磷脂质和激酶。这种激活剂能模仿人体内凝血的进程,从而促进血液中凝血因素发生反应。添加钙离子活化剂,使血液开始凝固反应。在这一点上,我们开始计时,并观察血液凝结的时间。一般而言,APTT测试的结果在一秒内被表达出来,用来评价身体中的凝血因素和出血倾向。

另外一种常用的血凝检测方法就是凝血酶原时间(PT)。在这项实验中,还必须添加一种类似于组织因素的凝血活性物质,以引起凝血反应。接着,添加钙离子来促进血液的凝固。与APTT不同,PT的测量结果一般用秒或国际归一化比率(INR)表示。INR是为了保证结果的一致性而对不同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一种手段。PT是一种评价外在凝血途径功能的方法。

血凝试验的结果可应用于各种凝血疾病的诊断与监控。举例来说,延长的APTT会提示血液凝固因素不足(血友病)。同时,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则说明肝功能不佳,因为肝是凝血因素的主要合成场所。

另外,血凝试验也能作为评价抗凝疗效的一种手段。比如,服用诸如华法林之类的抗凝剂,患者往往要进行PT或者INR的检查,以确定药物的用量是合理的。

血凝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测定凝血功能的检测手段。在外界刺激下,通过对血浆凝结时间的观测,可以对多种凝血功能紊乱进行诊断与监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APTT、PT等多种检测手段可从多个角度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它在临床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对血凝法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血凝试验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人为因素、标本处理因素、试验条件和患者个人因素等。在血液凝固检测中,这些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认真地加以控制。

凝血试验是一种检测身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方法,它可以检测到机体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有没有异常,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指标。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一方面都会造成测定结果的偏离,从而给临床诊治带来不利影响。患者在采血之前,应该先停下来休息15—30分钟,因为激烈的运动会活化血小板及凝血系统;采血环节的影响:采血不流畅、出血太多或太少、抗凝剂配比不合理或混合不完全,都会导致凝血过程被激活,从而导致凝血因素的大量消耗,所以要尽可能准确地取血;按压血管的时间不能太长,一分钟后,就会导致ⅤIII因素、纤溶酶原激活因素(t-PA)的释放和激活;采血位置:不允许在输液管内采血,尤其是输注肝素时;抗凝管的应用:采用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为9:1,浓度为0.109mmol/l的柠檬酸钠抗凝管。柠檬酸钠对Ⅴ、Ⅶ号因素的激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当Hct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用以下公式调整柠檬酸钠量:(ml)=0.00185×血液体积(100-患者红细胞比容量)。

此外,血样前处理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也很大。血样的质量及处理方法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如果血样被污染,或者血样的组成有了改变,测试的结果就会被歪曲。正确的血液采集方法,合适的保存环境,快速地处理样本,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

测试条件因素也是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实验条件有:温度、酸碱度、试剂质量及纯度。这些因素会对血液凝固因素的活力及测试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若测试环境不稳定,或与规范不符,则会造成测试结果不一致或不精确。所以,为了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必须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稳定。

此外,患者的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血凝试验的结果。个体差异,药物使用,疾病状态,基因等均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比如,一些药物会影响凝血因素的活性,从而使凝血时间变长。此外,某些遗传性的凝血功能紊乱也会引起测试结果的不正常。所以,医师在解读血凝测试的结果时,必须将患者的个别差异与临床情况加以考量。

血凝试验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人为因素、标本处理、试验条件和患者个人因素等。为保证血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重现性,必须对各环节进行严密控制与管理。因此,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医师可以更加精确地对患者的凝血系统进行诊断与治疗。

3血液凝固检测方法的改进

血凝试验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践中,该方法仍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良,以提高其准确性、重复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为了保证血凝检测在医学上的有效性,我们将在下文详述。

在各种主要的影响因素中,人的主观性是最大的,它对血液凝固试验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操作要点的合理把握,可防止因操作失误、处理延误或标本采集不当而导致的误差,从而影响血液凝固试验的准确性。在抽取血样时,要告诉患者采血前要做什么,不要吃刺激的东西,也不要剧烈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另外,在采集过程中,也要注意采集的位置,尽量避开静脉内的静脉,以免被静脉内的液体稀释,影响检测的结果。在取血过程中,要掌握好止血带的松、松、放的时机。血液样本收集完毕后,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操作人员要把收集到的血样和抗凝剂进行适当的搅拌,在将血样注射到抗凝剂中的时候,要小心避免因为操作错误导致的红细胞爆裂,在注射完以后,要让红细胞和抗凝剂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但是要避免剧烈的晃动会导致红细胞的破碎,给实验带来不利的后果。除了以上这些,抗凝血剂的用量也是增加测试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血样存放过久,影响测试的精度,一般在采集完毕后2小时内进行。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震动等损坏血样。

血凝检测技术的完善,应从规范检测方法、检测程序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必须建立并遵循严格的测试规范。为保证数据的可比较性,各实验室均应使用国际通行的试剂及标准测定方法。另外,为了降低人为错误,还需要对实验室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测试方法和操作技巧。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监控是监控实验室测试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地检测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质量评价。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行动。

因此,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加强对血样的收集与处理。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与操作条件,是防止血样受污染、凝结等因素影响的关键。医务人员必须经过特殊的抽血训练,才能保证所采血样的质量优良,并能在采血后快速地处理。

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改善,可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实验条件包括:温度、pH值及试剂质量。为了降低结果的变异性,必须保证测试条件的稳定与一致。另外,为了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还需要对仪器进行定期的标定与维修。

结语

血凝试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但是它的准确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影响血液样本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从采集样本的培训、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质量控制以及样本处置条件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项目的实施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通过对血凝检查方法及程序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检验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窦怀辉.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J].名医,2022(20)

[2] 杨立娜. 血液标本质量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8)

[3] 王鹏.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与应对措施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