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词韩译研究
DOI: 10.12721/ccn.2022.157104, PDF, 下载: 207  浏览: 2088 
作者: 杨焮棋
作者单位: 长春大学
关键词: 归化与异化;汉译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古诗词
摘要: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外的学者和爱好者对中国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翻译、出版和研究等方式,将中国古诗词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读者。本文将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韩文版,将书中出现的中国古诗词以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中国外宣中的一部分,看似其充满现实价值,但实际书中不乏文学之美。而书中对于古诗词的翻译更是值得探讨。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之瑰宝。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同读者们共同欣赏中国文学之美,对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引言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其意义不言而喻。在外宣文本中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因此,在保证其意义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将中华诗词歌赋所蕴含传统之美呈现于目标语受众人群,这一点是译者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将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下,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分析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归化与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是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与读者们共同探讨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之策。

2 中国古诗词的起源与文学价值

2.1 中国古诗词的起源

古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鼎盛于唐代。最早的古诗词大多源自民间,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情感,是一种草根文学形式。《诗经》和《楚辞》被公认为是中国诗词的两大起源。《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称。诗歌也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的诗歌渐渐形成和发展于人们的劳动、歌舞中。在先秦时期,中国诗词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春秋战国时期,诗词开始从民间走向宫廷,出现了多种风格和流派。汉代以后,诗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被广泛传颂和传承。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些古诗词以其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同时,它们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2.2 中国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

中国古诗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如同一座座历史文化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古诗词,字字句句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或婉约柔美,或豪放激昂,或含蓄深远,或直抒胸臆。每一首诗,每一句词,都像是一幅幅细腻的画,引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与人类生存、创造的本质息息相关。它们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品格的塑造者。它们中蕴含的先进文化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欣赏古诗词,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它们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们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同时,古诗词也是现代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为现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使得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使译文蕴含中国传统美感,使目标语受众者可以感受其韵味与魅力。

3归化异化策略在中国古诗词中作用

3.1 保持原文意蕴,传递原作情感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保持原文的意蕴和传递原作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古诗词通常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诗的背景、主题和风格,尽可能地还原其原意。同时,在传递原作情感方面,译者也需要通过深入体会原诗所表达的情感,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诗的韵味和情感。

3.2 保留原文语言特色,展现原文文化内涵

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差异和展现原作风格是十分重要的。在翻译古诗词时,译者需要对原诗的文化背景、修辞手法、意象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3.3 遵循目标语言习惯,优化语言表达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除了保持原文意蕴和传递原作情感之外,译者还需要遵循目标语言的习惯,优化语言表达。因为中韩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习惯和特点,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3.4 克服文化差异,传递原文信息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克服文化差异、传递原文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韩两国在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原诗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典故、习俗等,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误译。

因此,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国古诗词的两种重要策略。保持原文意蕴和传递原作情感是归化策略的核心,而保留文化差异和展现原作风格则是异化策略的重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以实现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目标。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美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4. 归化异化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词分析

4.1 归化实例分析

归化翻译是指将源语言本土化的过程,以目标语言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通过采取目标语言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种翻译方式旨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与本国文化相近,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归化翻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同时,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措辞优美,更具吸引力。

例1 上下求索

该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译本中译为“모색하다”。其出自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之中。该句含义为即使前行的道路漫长且又曲折,但我仍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追求。无论前方有多少险阻,我都会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直至达到理想的目标。而诗句中的“上下求索”正是“不断探索”之意,其意对应韩国语词语中有“모색하다”“찾다”“탐색하다” “탐구하다”。但在该诗句中重点在于强调探究未知,寻求答案,因此译为“모색하다”最为合理。综上所述,以目标文化为出发点为译“모색하다”,将源语言中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中更常见、更自然的表达方式,这使得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例2 牵一发而动全身

该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译本中译为“작은 부분이 전체를 좌우할 수

있다는 것이다”。该句出自于清·龚自珍的《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诗:“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在龚自珍的诗歌中,用来形容人身体上的毛发虽然微小,但与身体的关系密切,一处毛发牵动全身。后来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紧密,即使是部分要素,也有可能决定全局。据其含义,“部分要素”可译为“작은 부분”; “决定全局”可译为 “전체를 좌우하다”。再据其逻辑关系增添连接语法,该句译为“작은 부분이 전체를 좌우할 수

있다는 것이다”。因此,译为“작은 부분이 전체를 좌우할 수 있다는 것이다”,使用了与目标语言和文化相符的表达方式,减少了可能产生的歧义和误解。

例3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

该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译本中译为“세월은 덧없이 흐르고 세상은

변하고 있다”。该句出自于明夏言的《苏武慢.次虞韵,写怀一十二首(其七)》“物换星移,春来秋去,荏苒光阴流转。”一句中。“光阴荏苒,物换星移”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光阴荏苒”意味着时间如白驹过隙,“物换星移”则意味着万物的更迭,既充满了文学色彩,又富有哲学性的思考。据其意义,时间如白驹过隙可译为“세월은 덧없이 흐르다”;“万物的更迭”可译为“세상은 변하고 있다”。再据其句中的逻辑关系添加语法,译为“세월은 덧없이 흐르고 세상은 변하고 있다”。故此,该句中使用归化的翻译手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的情感和语气,使得译文更能够触动目标语受众群体的情感。

4.2 异化实例分析

异化翻译则是指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种翻译方式旨在保留原文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源语言的独特性和异域风情。异化翻译在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能够展示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例1 长风破浪会有时

该诗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译本中译为“거센 바람 물결 헤칠 날이 있을 것다 ”。该句源于唐朝诗人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之中。该诗中,李白以行路之难象征他在仕途上的坎坷,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命运的无奈感伤。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我价值的坚持。整首诗充满了悲愤与感慨,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是何等艰难,路在何处?但我相信终有一日,会冲破这风浪,挂起风帆远航”。实例分析中的这句,正源于此。“长风破浪会有时 ”其含义为“终有一日会冲破这汹涌的风浪”。根据其现代汉语的含义可查出其对应的韩文单词,“汹涌的风浪”译文“거센 바람 물결”,“冲破”译为“헤치다”, “终有一日”译为 “...날이 있을 것다”。综上所述,“长风破浪会有时”译为“거센 바람 물결 헤칠 날이 있을 것다 ”,在确保该剧含义正确传达的基础上,向目标语受众群体感受到源语言的魅力。

例2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该诗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译本中译为“공적이 높은 것은 뜻이 컸기 때문이오, 업적이 큰 것은 부지런했기 때문이다”。该句源于中国古代史籍《尚书·周书》,该文记载了周成王和群臣的对话。周成王说:“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其含义为,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有宏大的志向;拥有丰功伟业,是因为勤勉不懈地工作。据其含义,“伟大成就”译为“공적이 높다”;“宏大的志向”译为“뜻이 크다”;“丰功伟业”译为 “업적이 크다”;“因为”对应语法“기 때문이다”。综上所述,译为“공적이 높은 것은 뜻이 컸기 때문이오, 업적이 큰 것은 부지런했기 때문이다”,既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背景,又使目标语受众群体能够了解和接触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例3 宝剑锋从磨彻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该诗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译本中译为“보검은 갈아야 날이 서고, 매화는

추위를 격고 나서야 향기를 풍긴다”。该句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对联。此外,此句也出现在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戏曲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勤奋篇》中。其含义为:宝剑的刀刃只有通过磨砺才得以锋利,而梅花只有历经严寒后香气才能散发。据其含义,上句中“宝剑”“磨砺”“锋利”,分别译为“보검”“갈다” “날이 서다”,下句中“梅花”“历经严寒”“散发香气”分别译为“매화”“추위를 격다”“향기를 풍기다”;其次句中包含了“只有......才”的条件逻辑关系。由此,译为“보검은 갈아야 날이 서고, 매화는 추위를 격고 나서야 향기를 풍긴다”,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增强译文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5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古诗词的韩译策略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因此,在归化异化视角下,中国古诗词的韩译策略需要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需求。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或历史背景的词汇和意象,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在保留原诗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的同时附加注释避免读者误解原诗的含义。其次,对于一些情感表达强烈、语言优美动人的古诗词,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这种方法注重将原文的情感和意蕴用流畅自然的目标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诗的内涵和魅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尊重原诗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独特性和艺术风格。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持原诗的意义和精神,传达原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就需要译者加强知识储备,提升分析能力,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시진핑.시진핑: 국정운영을 말하다. 한국: 차혜정, 외이즈베리 출판사.2015

[3] 刘嘉懿 (导师:金成根).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译本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研究;青岛大学,硕士(专业:朝鲜语笔译);2017

[4] 许渊冲 .谈唐诗的英译 [J].中国翻译,1983(3)

[5] 朴钟锦 .中国 “诗赋外交”的起源及近代发展 [J].国际政治研究,2012(2)

[6] 过家鼎 .两会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所引诗词的翻译探讨 [J].中国翻译,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