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
DOI: 10.12721/ccn.2025.157268, PDF, 下载: 63  浏览: 648 
作者: 黄荣芳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泰宁县文昌小学,354400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进行着变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种要素,注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深层含义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们接触到了古诗词,让他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所以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打好古诗词文化的基础,提高他们的古诗词欣赏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古诗教学的方法。

一、坚持新观念,扩充知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们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时,更多地强调了机械式的背诵记忆,哪怕是让他们去理解古诗词,也只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让他们按照标准答案去理解。这种方式虽可让学生记忆已知的答案,以应付测验,却无法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这样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地去思考,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古诗中的意境。而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持以上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彻下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同时也能培养出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要使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鉴赏,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的文化背景修养,才能更好地回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每首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都应充分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历史资料,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题临安邸》时,有同学问:“为何统治者何将杭州当作做汴州?”此时,唯有教师才能明白南宋在金人的威胁下,是如何苟延残喘的,通过出示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更好的明白这首诗的意义以及诗人的情感。

二、鼓励诵读,营造氛围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时代背景和精神境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对古诗词进行更为直观的学习。同时,只有通过对古诗词的内容、含义、时代背景、精神境界的立体、直观的学习,学生才能抓住古诗词的精华,将古诗词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修养中,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运用古诗词的精髓来解决。以王昌龄在贬谪与友人告别时所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为例。从诗歌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被贬谪时的凄凉景色与乐观顽强的性格。随着学生对诗人的情境和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以一种乐观坚强的心态来战胜困难。在学习小学古诗词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诗歌独特的环境中,对诗歌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精神境界。另外,适当的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比如学习《示儿》这一课。陆游在临终之际,以《示儿》为题,抒发了他对南宋抗金未能实现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祖国的忠诚与信仰。仅从文章中,学生也许难以掌握陆游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面貌,以及陆游的心境。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南宋抗金的电视剧和纪录片。透过意象与声景营造的气氛,让同学们能够全面地了解陆游身处的南宋时期的精神面貌,以及陆游的心境,从而更加直接地了解《示儿》中所表现出来的悲愤与真挚。而电视剧片段和纪录片,因为形象直观,往往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古诗词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年级和学情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朗读、背诵等方法;高年级可以引入讨论、分析、创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技巧,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将其认识规律与个体特征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对古诗有更深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古诗《咏柳》时,通过展示与柳树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柳树的美丽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朗读《咏柳》,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通过讲解注释、翻译诗句,让学生理解《咏柳》的含义和内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讨论对《咏柳》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尝试模仿《咏柳》的形式和内容,创作一首关于柳树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介绍与柳树相关的文化、历史、传说等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柳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古诗词能力。

四、强化学生联想,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教学中,老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才能充分欣赏古诗中所包含的意境之美,让他们感受到古诗中隐藏的文化意蕴。古诗中的意境,常常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教师要通过对各种形象的分析和阐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想像力,让他们对诗词中的意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欣赏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唐朝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有关诗词的图片、录像等,例如,对“登高”“俯瞰”“广阔”这几个关键词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由联想,思考古诗的含义。同时,也可让学生思考“登高”这一题材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登山、观山、远眺等。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把自己的感受和感受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结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要把所有的资源都发挥出来,有效地渗透进去,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加到课堂上,让他们真正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和欣赏方式,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伟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79):31-32.

[2]罗淑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2,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