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养路径
DOI: 10.12721/ccn.2024.157418, PDF, 下载: 142  浏览: 1382 
作者: 程芳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学校 674100
关键词: 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摘要: 在当今的教育语境下,审美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简单的附加,而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审美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前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审美素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从多个维度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学生会在欣赏和创造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长。由此可见,审美素养的培养在教育中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尤其是语文学科,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多元化的认知概念。

一、审美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养必要性分析

从小学语文课堂的学科特性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接触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就像一扇扇通往不同审美世界的大门。例如,古诗词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美,更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领略到古人在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无限意境的高超技艺。这种对语言之美的感知与领悟,是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元素,如亲情、友情、爱国情等。当学生沉浸在这些作品中时,他们会不自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描写亲情的课文时,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无私,这种情感的触动会让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审美素养能够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细腻、敏锐的方式去感知情感,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1]

从培养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审美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审美不仅仅是对既有美的欣赏,更是一种对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奇思妙想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童话类课文时,学生可以在童话所构建的奇幻世界中感受到不受现实约束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激发会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写作或思考中融入更多创新的元素。

二、审美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养路径

(一)依托教材,充分挖掘审美元素

教材是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源泉。每一篇课文都像是一颗蕴含着美的种子。从优美动人的诗歌中,学生能感受到韵律之美,如《咏柳》和《村居》这两篇经典诗文。

《咏柳》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对柳树的生动描绘。诗人贺知章用细腻的笔触,将柳树那婀娜多姿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诗,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从审美的角度去剖析,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色彩美。“碧玉”一词,不仅仅是对柳树颜色的一种形容,更像是赋予了柳树一种温润、清新的质感,那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新生。而“万条垂下绿丝绦”,则体现出一种线条美,无数条柳枝垂落下来,如同绿色的丝线,这种线条的描绘,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一种灵动的韵律感,仿佛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就在眼前。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诗句时,就是在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培养学生对色彩和线条的审美感知能力。

再看《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春日景象。从审美的维度审视,它有着独特的意境美。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春天里绿草生长、黄莺飞舞、杨柳拂堤以及春烟朦胧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春日氛围。这种意境,是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融合了自然景色、季节气息以及诗人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绿草如茵的田野边,杨柳依依,轻拂着堤岸,远处黄莺欢快地歌唱,淡淡的春烟弥漫在空气中。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诗中的意境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同时,诗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又展现出一种童真之美。孩子们放学后迫不及待地趁着东风放风筝的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种童真的快乐是一种纯粹的美,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2]

(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与表达

审美体验是学生与美深度接触的过程,而表达则是他们对美的理解与感悟的输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用心去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审美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审美体验与表达的引导[3]。教师要结合丰富的教学实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从而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当我们聚焦于《黄山奇石》这一具体文本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有着多种途径。在阅读文本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例如,文中对黄山奇石形状的描写,像“仙桃石”,它仿佛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云雾缭绕的黄山山顶,一块巨大的石头,其形状恰似一个熟透了的桃子,稳稳地落在如同石盘的巨石之上。这种引导能够让学生初步踏入审美体验的大门,从文字的描述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视觉形象。进一步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黄山奇石》的作者在描述这些奇石时,不仅仅是在简单地陈述它们的形状,更蕴含着对黄山景色的惊叹与喜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从作者的描写中能感受到他对黄山奇石的什么情感呢?”让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们可能会从那些生动的描写词汇,如“奇形怪状”“有趣极了”等,体会到作者的赞美与热爱。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深入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他们开始理解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三)教师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古代诗词到现代小说,从国内名著到国外佳作,汲取丰富的审美营养。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例如参加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提高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才能在课堂上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审美学习的榜样,一个充满审美情趣的教师会让课堂充满美的气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4]

结语:

综上,审美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养意义重大,它贯穿于语文知识的感知、情感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多个重要方面。无论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出发,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弘扬等多方面因素,培养审美素养都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

参考文献:

[1] 李茜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10):3.

[2] 邱韶华.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J].新智慧, 2022(15):60-62.

[3] 王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创造素养培育研究——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为例[D].临沂大学,2023.

[4] 秦娟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J].读写月报, 2023(30):13-16.

[5] 刘相美.审美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养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 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