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DOI: 10.12721/ccn.2024.157200, PDF, 下载: 124  浏览: 975 
作者: 杨洁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关键词: 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分析
摘要: 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学业、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职业规划以及经济负担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波动,进而可能引发各种心理疾患。针对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查阅文献、归纳提炼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重点探讨了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其影响。

在当前社会迅猛变革与竞争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高校的学生正遭遇越来越多的心理负担与挑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为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学术界对体育锻炼如何影响这些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健康促进行为,体育锻炼对于提升个体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品质已被证实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项研究致力于深度剖析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旨在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

大学生阶段被视为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成长时期,它对个人性格的塑造及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巅峰,思想、情感与意志正迅速走向成熟。在这期间,诸多心理冲突,如情感与理智、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纠结,可能会引发各种心理困境。面对学业竞争、就业压力以及经济负担,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和社交障碍等心理困扰。若这些问题未能得到适当解决,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无形阻碍,甚至对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学生构成重大挑战【1】。对此,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向积极方向发展,应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为目标,根据现代社会需求和大学教育宗旨,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量:他们应具备完整的人格和一致的行为表现,能够深刻了解自我,有效调控思想与行为,保持内外一致并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独立性,勇于应对各种挑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关键,他们应积极社交,拓展稳定的交际圈,用客观积极的态度看待自我与他人,善于表达并接纳不同意见和批评。坚强的意志力亦不可或缺,大学生应树立坚定的信念,面对逆境和挫折时不屈不挠,勇于承担责任,遵守社会规范并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足。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获得良好情绪体验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不得不面对焦虑、苦闷与忧郁等情绪的考验。体育锻炼却犹如一束璀璨的阳光,照亮了学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情感慰藉与释放的港湾。研究显示,相较于那些久坐少动的同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们更能摆脱抑郁与焦虑的困扰,向快乐与积极的情绪敞开怀抱【2】。体育锻炼不只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一次抚慰心灵的旅程,帮助学生们以科学和系统的方式管理情绪。同时运动还充当了一种独特的情感释放途径,体育锻炼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健康而向上的路径,让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并净化心灵。

(二)有利于收获良好人际关系

在探讨心理健康构建的过程中发现,人际交往的作用不容忽视。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其与人交往的和谐度来推测。在当前这个步调迅速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往往埋头于学业或职业的忙碌中,使得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减少,从而感受到人际关系的疏远。但此种隔阂并非无法消除。实际上,某些体育运动便成为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不论是依赖团队合作的整体运动,还是需要参赛者之间默契的竞赛,都能在运动中有效加强人际信任与亲密感。此外,投身这类活动还能助力我们提升社交技巧,掌握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进行高效交流的窍门【3】

(三)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格

作为人格魅力的关键,意志力包含了深邃的自我认知、顽强的自控力以及不屈不挠的毅力。这样的人在生活的转折点总能保持理智的清醒,用理性作为抉择的罗盘,在逆境与挑战的旅途中,始终不渝地坚守初心与志向。他们抗拒诱惑,专注于遥远的目标,稳步迈向胜利的终点。 然而,这等意志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须经受不断的考验和锤炼方能铸就。体育运动作为锻炼身心的极佳手段,不但助力我们跨越怠惰、恐惧与疲惫的障碍,更在挥洒汗水中砥砺出更为坚强的自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提高精神层面的状态。

(四)有利于消除不良心理疾病

在当今世界,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在心理治疗方面的重要性。根据1986年美国学者的深入研究成果,运用运动疗法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其康复率分别达到85%和60%,这一发现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更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各类运动技巧。诸如篮球、足球等团队运动能培育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诸如跳马、游泳等个人项目则有助于提升学生面对恐惧和未知的勇气与毅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练习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对于平衡心态、塑造性格及缓和情绪均有积极影响。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诱因

(一)学校因素

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素质教育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如同一个沉重的枷锁,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构成了制约。据深入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每日需投入11至13小时的时间用于学习,而在考试期间,这一时间更是攀升至惊人的15至16小时。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过度劳作,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沉重负担【4】。此外,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教学方式上的一些不足,为学生们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压力。评级、评优以及同学间的激烈竞争,无论是明面上的角逐还是暗地里的较量,都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承受着巨大的挑战。这一现状迫切呼唤我们重新审视并优化现有的教育模式,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的多样性对大学生的成长轨迹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不良家教环境或单亲家庭的背景下,学生可能面临更多情感和心理的挑战,这些挑战往往以消极的方式影响他们的成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和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一变化也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面临的是过度优越感与意志薄弱的双重挑战。优渥的生活环境往往容易滋生傲慢和自满,导致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则可能因经济压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进一步导致他们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5】。这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正如“马加爵”案所揭示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因此,有必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来自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种种挑战,实现健康全面地成长。

(三)学校模式

精神卫生作为全面健康观念的核心,不仅对个人健康与疾病有着深远影响,更是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学生们的健康意识、基础心理知识以及卫生习惯因其教育背景、年龄等因素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针对大学生独特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开展精准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也是21世纪高校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应当肩负起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然而,在应对日益严峻的心理问题时,尽管高校已采取多种措施,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落实其教育使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方式的独特优势,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以确保大学生在学业与心理健康上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当前大学教育在这一关键领域上的忽视,值得深思并寻求改进之道。

四、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

在大学生生活中,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石,更在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体育的种类、强度及频次对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体育磨炼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毅力,让他们在持续的身体挑战中学会坚持和耐受,这种精神财富对日常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极为珍贵。团队体育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共同的努力和进步,加强彼此的情感联系,推动人际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此外,参与如象棋、太极等静态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平和的心态中摒弃自负与急躁,培养出内心的安宁与沉稳。研究显示,适量的运动及高强度的锻炼均有助于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助力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据统计,每周进行三至四次体育锻炼已被验证为最有效的锻炼频次。

(二)丰富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育不只是学生锻炼体魄的关键场合,它更是连接学生与社会互动的纽带。在团队协作与竞技比拼中,学生得以培育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最大化体育课程的功效,须从课程内容规划、课堂运动强度和学生心率监测等多角度实施细致化管理。学校应打造一个愉快而宽松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享受的环境下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需巧妙运用各式教学策略和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运动技巧和体质,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各班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顺应学生的兴趣,组建各式体育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志趣相投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应积极举办校内外体育竞赛,激励学生广泛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拓展他们的社交范围,提升交往技巧。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期望学生能在体育中寻得快乐,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三)注重心理健康引导

在深化大学生体育观念的过程中,必须引导他们摆脱对体育的狭隘看法,深入理解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与全面成长中的核心作用。不仅要在课堂及课后活动中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更要着力唤起学生们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点燃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教师应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增强体质,进而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教育不应局限于肢体锻炼,更应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展现其多元化的功能。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教学策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强化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有效缓解来自学业、生活和情绪的压力。这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素养与丰富经验,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锻炼。同时,借助心理健康评估等手段,及时识别并协助那些心理上存在困扰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尤应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的引导,确保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维持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心理与体育教学的相辅相成,助力学生达成身心的全面优化发展。

(四)开展集体活动

当深入探讨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内涵时发现,集体性活动与团队协作在当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根据运动心理学的探究,个体往往因寻求归属、团队凝聚力、竞赛的激动感以及参与的机会而被团队活动吸引。其中,男性倾向于通过团队运动来获得归属感,女性亦在群体性健身活动中找寻共鸣。具有集体性、娱乐性和互动特点的球类项目,尤为受到学生的喜爱,这一现象更是凸显了集体精神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集体意识,不仅表现在他们对竞技比赛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参与”这一方式,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隔阂,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6】。特别是对那些情感上较为脆弱的学生来说,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他们释放压力、消除困惑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组织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体育不仅能够促进人际和谐,使人们在互动中感受到亲密与温暖,也为那些不擅长社交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团队协作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扶持,共同应对挑战,这样的和谐环境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自信与自尊、提升自我强化能力具有正面效应。

结语:

在当前大学学子所需应对的心理困境中,诸如学业重压、焦灼心态、求职困境及人际关系的张力等问题颇为常见。体育锻炼为他们应对这些困境提供了有效舒缓。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不仅沉浸于快乐的情感体验,更在人际互动中觅得新的纽带。特别是集体运动,它不仅帮助学生驱散孤独,还在身体与精神上开辟了压力释放的通道,有利于推进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5 (03): 467.

[2]闵丽.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 (01): 68-71.

[3]陈亮.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 (16): 28-30.

[4]陈丽芳. 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2, (07): 61-63.

[5]田豆豆,海天骄,顾潇林,等. 体育锻炼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适宜选择 [J]. 田径, 2022, (01): 38-40.

[6]邵道广.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及路径 [J]. 拳击与格斗, 2021, (03): 106-107.

作者简介:杨洁,1982.1 ,上海,女,本科,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