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互相融合,将建构的知识体系向新情景迁移,制定策略并能解决问题。1976年,马顿(Ference Marton)和萨廖(Roger Saljo)基于布鲁纳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在《学习的本质:结果和过程》中分析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表现出的不同学习取向,首次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认为深度学习的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会主观能动地把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重新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将此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问题。
泥塑想象力强,可塑性高,不仅能训练幼儿手、眼、脑的配合;还可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语言能力;同时帮助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中大班幼儿对姿态生动、色彩鲜艳、玩法多样的泥塑材料很感兴趣;但想象力有待发掘。户县农民画以活泼热烈的气氛、鲜明生动的主题、简洁明朗的画面、绚丽浓厚的色彩,展现熟悉的生活场景,表达纯朴的感情,具有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幼儿作画时喜欢用原色、间色、对比强烈的色彩平面涂抹,与户县农民画用色习惯一致;他们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也与户县农民画的随性思维相似;但幼儿在色彩搭配和操作技能上还有待提高。泥塑与画画都是幼儿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都是想象自由、色彩丰富、能锻炼手部小肌肉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如何有效地将幼儿泥塑与户县农民画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其深度学习,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提高幼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是现阶段应当重视的问题。
我们根据中大班泥塑教学现状与户县农民画学习现状,对该领域的深度学习进行了实践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1.欣赏激发学习主动性
幼儿园组织中大班幼儿参观了优秀泥塑作品和户县农民画,让幼儿对泥塑与户县农民画的造型、布局、色彩搭配和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欣赏过程开阔了幼儿想象的视野,激发了幼儿泥塑与户县农民画结合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深度学习实践奠定了基础。
2.多元化教学帮助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深刻思考了如何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如何增强幼儿对新知识和以往经验的关联能力、不同领域知识间的关联能力、建构的知识体系向新情景迁移从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问题。教师根据计划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组织了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泥塑与户县农民画结合的学习活动。活动在宽松愉悦的环境开展。活动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可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幼儿在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根据需要来选择材料,在多维度的刺激中,通过认知、关联、建构、迁移等过程,主动做出决策,创作出作品。在探索中,幼儿锻炼了手部小肌肉,手、脑、眼的结合和语言的发展得到了促进,获得了知识经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习力。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充分的包容、支持与鼓励,在活动过程中重在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采用多种策略尝试解决问题,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
3.亲子活动推动知识体系再建构
实践探索中,组织了亲子泥塑活动。教师博采众长,挖掘幼儿生活中多方位的知识经验。家长的支持、鼓励和开拓加强了幼儿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认知的关联,激发了幼儿发散性思维,促进了幼儿实践活动中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推动了知识经验向活动情景的迁移,帮住幼儿应对活动中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策略,并顺利解决问题。
4.作品展加强思维力
对活动中的作品进行了展览和适宜的评价。展出的有个人的奇思妙想、师幼的协作共鸣,还有亲子的心灵碰撞。不仅有泥塑与户县农民画结合的作品,还有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影像记录和情景说明,比如孩子在创作作品时,是基于什么灵感,怎样考虑泥塑与农民画的关系的,是怎样选取材料的种类、色彩、数量,怎样布局和造型的,某种材料不够时,采用了什么代偿方法,是结合哪些知识经验做出的决策的,成套作品中幼儿是怎样平衡它们在色彩和造型之间的关系的等等。展览既还原了幼儿深度学习探索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又让幼儿能如临其境,重现想象和思维的过程,提高了想象力和思维力。
深度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探究式学习、主动性学习。在幼儿泥塑与户县农民画结合的深度学习探索中,我园在多元化活动中,提供给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的宽松环境、充足的活动资源和充分的技术支持,促进了幼儿知识关联、建构、迁移能力和问题决策、解决能力,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了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增强了幼儿深度学习力,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让传统艺术与幼儿泥塑活动相互交融,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