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DOI: 10.12721/ccn.2024.157221, PDF, 下载: 124  浏览: 962 
作者: 张丹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天津市,300071
关键词: 心理学;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摘要: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越来越重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不断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适当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能够有效解决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诸多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学视角的出发,将高校教育管理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改进策略。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中坚的力量,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成才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学生年纪多为18-22岁,处于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在独立生活等方面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1]。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阶段,从高考的压力中走出来后,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如何有效的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并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旨在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1.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用心理学知识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就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理念深入融合,通过考察人的心理规律,总结综合特征进行教育管理。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并结合学生的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成才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将心理学知识与学生思想健康以及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进而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普及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行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化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部分外来思想不断涌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也出现了信仰迷失、情感失控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解决对策,将会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成长,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病、暴力事件,最终影响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两方面。首先,从外界环境因素来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逐年提升,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种潜在的压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极其敏感。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对于个人发展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但是在遭遇压力打击后,对自身的能力以及理想产生怀疑,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会导致学生产生抑郁、焦虑、消沉等不良反应。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教育和社会脱节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部分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往往会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直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强劲,但心理素质能力较差。高校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其次,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现阶段的高效教育多以全日制教学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与现实社会接触较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会出现认识不清或者不够透彻的问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能够轻松的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很容易误入歧途,比如网络成瘾,网络借贷等等。高校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高校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如果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容易出现学业上的挫败,进而引发心理问题。此外,开放式的管理方式也为高校学生恋爱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感情生活受挫,也会给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带来种种心理问题。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平衡。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态度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调研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心理问题矫正和治疗为主,缺乏心理发展方面的引导。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较为单一,预防性教育较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大学生心理疏导、心理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研究内容多以消极心理学理论为主,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以“问题心理”为目标,也就是说其研究主体以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主[3]。除此以外,从心理教育方式来看,多以心理辅导、讲座、课程选修为主,呈现出理论灌输的特点。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队伍建设不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难题是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相对匮乏,其中尤其以部分工科院校更为严重。部分院校尽管制定了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但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只能由缺乏专业知识的辅导教师和政工人员兼任,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策略

考虑到心理学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特点,下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设性策略,比如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优化师资条件和环境、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增强大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等等。

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培养全面优质人才作为目标。随着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需要逐步加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除提供了有效的心理问题治疗方案以外,更倡导学生自己预防,可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制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生活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自己、面对失败等等。

其次,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为高校学生构建良好的、与社会链接的教育环境。心理学范畴下,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与群体、社会等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构建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应该积极搭建科学的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的公共选修课,将心理学纳入教学计划。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选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专业的、素质过硬的心理辅导团队,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为关怀,通过良好的环境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在价值,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教育以日常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高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工作兼顾学生管理、思想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管理,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自我成长。在实际中,充分了解学生品德以及思想动态,发挥心理学方法的优势,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分析学生实际问题的根源,改变学生的认知观念,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三,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增强大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受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作用下,高校学生会出现心理焦虑、冷漠、心理狭隘等问题。心理焦虑是对于生活、工作、情感等做出的主观情绪动态反应,比如紧张、忧虑、自信心缺失等;冷漠属于人的一种防御方式,是人遇到挫折问题时所采用的防御办法;当受到委屈、批评等不公平待遇且无处排遣时,还可能导致心理狭隘等问题。当上述问题出现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育引导方法,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研究显示,良好的体验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此,可采用自助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中去,从多个角度挖掘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其固有的积极品质,在体验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正能量的宣传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晓芸.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评《新编学校教育心理学》[J]. 林产工业, 2020, 336(04):120-120.

[2] 庞岩. 解读如何运用应用心理学理论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J]. 农家参谋, 2020, 657(11):253-253.

[3] 张娜. 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解析[J]. 休闲, 2019, 000(007):18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