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光子探测器专利技术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从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出发,通过检索技术对应相关文献,查阅相关技术背景和相关原理,并在后续结合分发技术的组成结构、核心构件、基础原理、主要功能等因素创建技术对应的分解表,将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分解为2个二级分支,并按照分类各个分解三级分支,后续按照分解表进行对应专利的检索,通过对专利的态势分析,简单介绍了单光子探测器技术相关专利在全球和国内的专利布局情况等等,并对其中的重点发明主体进行分析;介绍了对应的重点申请人在单光子探测器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布局,为国内发明主体在单光子领域布局提供参考。

一、技术背景与分支构建

单光子探测器(SPD)是一种超低噪声器件,增强的灵敏度使其能够探测到光的最小能量量子——光子。单光子探测器可实现对单光子进行探测和计数;目前国内并未在专利领域对单光子探测器技术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如果有关企业或高校要针对该单光子探测器进行研发投入,则无从参考。

综合考虑分解的合理性、技术拆解的难度,以及相关专利检索的便捷性,考虑到光子探测器技术主要涉及多种类型的量子器件和控制方法。本文针对单光子探测器领域技术进行相关检索后,结合其组成结构、核心构件、基础原理、主要功能以及对应的文献量,将其分解为器件和控制方法这2个二级分支,其中器件包括光电倍增器(PMT)、雪崩光电二极管(APD)、超导器件、量子器件、符合计数器、其他器件等6个分支、控制方法分支分解为门控处理、死时间处理、噪声处理、温度处理、雪崩信号处理、其他处理等这6个三级分支。具体参见如下分解表1-1。

表1-1 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分解表

7.png二、单光子探测器技术专利发展分析

8.png图2-1 全球相关产业专利全球发展趋势图

图2-1示出了单光子探测器技术专利申请与保护发展趋势综合图。本次共检索到相关申请1132件,该相关技术的申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77年-2002年)、技术积累阶段(2003年-2013年)、快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2014年至今)。

在1977年-2002年的概念萌芽阶段,1976年最早出现涉及到光子计数器技术。该篇最早的相关专利申请号为美国专利,授权公开号为US4320970A,其能够在存在大量外部荧光和入射光散射的情况下,对极低的荧光强度进行准确,稳定,可再现的测量。自1976至2002年的几十年间,每年均为零星的申请,申请主要涉及光子计数器、雪崩二极管以及温度控制方法,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在这段时间开始产生萌芽。

在2003年-2013年的技术积累阶段,不同于前期的零星发展,在此阶段开始有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但是并未进入一个专利申请的爆发阶段,而是进入长达十年的技术积累阶段。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在单光子探测器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基础理论得到了突破和发展,在该阶段,专利年申请数量呈波浪形变化,相比起步阶段的申请量有着数量上的显著提升。

在2014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单光子探测器技术的理论向应用转化不断加强,全球对量子通信的重视程度日趋高涨,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始多角度发力,量子通信的研究成果多点迸发呈现,量子通信前端技术的应用在大众视野中渐渐地具体化。在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申请量首次超过50件,此后每年的申请量呈指数态势增长,至2019年的申请量达到最高,达到180专利申请,量子通信相关专利申请量进入了指数增长阶段。

9.png图2-2全球相关技术申请人排名

图2-2为全球单光子探测器技术申请量排名图。从上述排名可以看出,在该领域并未出现集中大量的申请,申请量领先的申请人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申请量为32件。排名前五的申请人还包括南京大学、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佳能、HI股份有限公司、PSIQUANTUM CORP。其中排名前10的公司或科研院所均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排名较前的日本研发主体有2个,除此以外,日本企业还包括索尼公司,以上日本申请人均为历史悠久的日本老牌跨国科技公司,排名前10的共有4家美国公司,其中除了应用材料公司这一老牌企业外,还包括PSIQUANTUM这类的初创公司。此外,国外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还有意法半导体、奥地利微电子公司等,这些公司虽然申请量排名并非靠前,但均为国际知名的量子科技方面技术先进公司,是单光子探测器技术领域有力竞争者。国内在相关申请人中排名中以科研院所为主,包括中科院、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科大等,这说明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不足,预示中国在单光子探测器领域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

10.png图2-3各个技术申请量排名情况

图2-3为全球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分支分布图。在控制方法分类中,温度处理和雪崩信号处理相关的申请占据总量的前两位,其次为噪声处理,上述三者申请量相差较少,几乎平分秋色,同属第一梯队,技术活跃度最大,可见,温控、噪声处理、雪崩信号提取是该领域的三大研究方向。门控处理和死时间处理属于第二梯队技术分支,第二梯队中申请量较少,技术活跃度一般。第一梯队的技术分支申请量占据所有申请量的半壁江山。在器件方面,雪崩二极管技术的相关申请占据总量的首位,可见,目前的单光子探测技术还是以APD为主,光子技术器和超导器件属于第二梯队技术分支,第二梯队中申请量占据一定比例,技术活跃度较大。PMT和量子器件属于第三梯队技术分支,第三梯队中申请量较少,技术活跃度一般。

11.png图3-2 近20年控制方法分类下各分支发展趋势

结合图3-2控制方法分类下各个分支的发展趋势分析,5个技术分支的申请趋势均为前期缓慢的积累和近期的高速发展,在申请前期,门控处理方法与雪崩信号处理方法占据主流,到了第一波发展期,噪声控制的相关申请开始快速增长,其数量超过了门控处理方法,其中第一波发展高峰在2011年前后,除了死时间控制方法,其余4个分支均在该年有了快速发展,第二波发展高峰在2019年前后,5个分支均在2019年或2020年达到申请高峰。

12.png图3-3 近20年器件分类下各分支发展趋势

结合图3-3器件分类下各个分支的发展趋势分析,5个技术分支的申请趋势均为前期缓慢的积累和近期的高速发展,在申请前期,各个器件分支均为零星申请,其中超导器件的申请在2008年才开始出现,接着在2015年和2019年前后,超导器件迎来了第一和第二波高峰,雪崩二极管的相关申请贯穿整个20年,其发展共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至2015年的技术积累期和2016至今的高速发展期,其发展高峰在2019年。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出发,通过检索技术对应相关文献,查阅相关技术背景和相关原理,并在后续基于理解创建技术对应的分解表,按照分解表进行对应专利的检索,通过对专利的态势分析,简单介绍了单光子探测器技术相关专利在全球和国内的发展情况,并对其中的重点发明主体进行分析,介绍了对应的重点申请人在单光子探测器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布局,最后对其中的两个重点分支领域的专利技术进行介绍,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发明主体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程碑彤,等. 单光子探测器的研究进展[J]. 激光技术,2022,46(5): 601-609.

[2] 梁创,等. 硅雪崩光电二极管单光子探测器[J]. 光子学报,2000: 1142-1145.

[3] 张雪皎,等.单光子探测器件的发展与应用[J]. 激光杂志,2007: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