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生产中,是将地面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通过多道工序净化处理转化为有利用价值的农业用水,从而实现农田灌溉。灌溉工程的节水技术是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重点所在,实现节水技术的科学利用方能取得理想的农业节水效果,才可真正达以农业用水利用率的提升,方可助力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的稳定与长效发展。
1.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1.1渠道防渗
我国农田主要的灌溉方式就是应用渠道,其中土渠输水应用率最高,但输水中水资源渗漏问题较为严重,渗漏水量为总输水水量的50%-60%左右,目前是采用渠道防渗节水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根据防渗材料的不同,渠道防渗可分为土料压实、砖有衬砌、沥青护面以及混凝土衬砌等形式。渠道防渗技术有着诸多优点,能在渠系输水过程中减少渗漏的水量,让渠系水资源的利用系数提高上来,让渠道输水的安全性有所保证,同时还能使渠道的抗冲击能力得到加强,并进一步提升其输水能力。
1.2喷灌
喷灌是利用专用输水设备或是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向灌溉地输送水资源,应用喷洒器将水射向空中并使之分散成小水滴而实现灌溉。此种灌溉方式的优点是灌溉均匀,且可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喷灌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固定式喷灌,喷灌时各个组成部分均固定不动或是除喷头会动之外,其他结构均固定不动;二是半固定式灌溉,灌溉时喷装支管在地面上移动,其他的部分固定不动,且水栓与管片需连接在一起;三是移动式灌溉,灌溉时,只有水源固定不动,其他组成部分均可移动。
2.农业水利灌溉节约用水面临的问题
2.1节水灌溉新技术未有效应用
现阶段,农村水利灌溉当中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较少,新型节水设备也未得到推广与普及,高效化的喷滴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率并不高,通常只在经济作物上有所应用,或是应用于示范工程当中,未能实现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全面化应用与推广。
2.2灌溉区与节水灌溉工程未明确区分
农业水利灌溉中并没有清楚区分灌溉区以及节水灌溉工程,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还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致使管理职责难以区分清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也不够明确,再加上没有较强的监督激励机制,完全施行粗放性的管理,让调度不够灵活,这些问题都让节水问题不能有效实施。
2.3农民缺乏节水意识
经济利益是影响农村水利灌溉节水技术应用率高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水资源充沛的地区,农村居民自身并没有较高的节水意识,未认识到节水灌溉所带来的好处,因而节约用水措施未能有效应用。
2.4节水技术及工程建设资金不充足
农村水利灌溉过程中,因资源及资金的不充足,导致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水利灌溉工程的维护,因而灌溉设备更新不及时,灌溉面积较小或是灌溉效率不高。同时,部分新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由于资金不充足,因而限制了其建设规模,致使农业灌溉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3.促进农村水利灌溉中节约用水的可行性方法
3.1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整体科学部署
当前阶段,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中所应用的节水方式并不能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起到良好的解决作用。为提高产量、抗旱增收,农业种植中不断钻井并且钻井深度持续增加,同时也将水利灌溉中节约的水资源用于灌溉面积的扩大,并未实现资源型节水的目标。为此,应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下,立足整体层面对农业节水措施进行全面考虑与分析。农业节水除了是工程与技术问题之外,也是关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2实现灌溉节水措施的合理规划
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
3.3确保农业节水资金及资源投入充足
当前阶段,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中是以集体出资为主,农民筹资为辅,国家给予一定的建设资金补贴。然而此种投资模式下,工程需要一次性投入的资金量较大,在国家补贴资金不足的境况下,农民需要自行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然而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较差,农村居民资金并不充足,因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资金的筹集难度较高。为此,政府部门应重视农业节水工作,将之作为重要事项进行探讨与分析,建立农业节水资金保障制度,既要推出相应的保障政策,也要给予充足的建设资金支持,明确农业节水工作的重要价值,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影响与带动社会各界及所有民众共同参与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扩充农业节水资金的来源渠道,保障农村水利灌溉节水措施的有效应用。
3.4将中低产田节水灌溉作为重点
不同地区应结合地区情况选用适合的节水灌溉技术,应根据地区情况制定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不可不经详细分析与探讨便进行与地区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样板工程”的建设与推广。农业发展中,应将中低产田改造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提升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实现节水灌溉面积的进一步扩大。针对盐碱地,应加大研究深度,通过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土壤改良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明确冲洗定额的具体数值,并科学选用适宜的节约用水方法。
结语: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本身就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工程体系,有很多科学技术领域都涉及在其中,但节水灌溉技术最终的目标就是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产量的提升,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价值。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主要就是以节水灌溉为中心,在农业灌溉中使水资源得到最大利用率,促进农业效益快速提高,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翔.试论农村水利灌溉中如何有效达到节约用水[J].水能经济,2017(4):179.
[2]阿依古丽·克依木.农村水利灌溉中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J].北京农业,2015,26(63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