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 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发展更新,教育逐渐注重人的培养。初中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与新课改倡导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漫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们通过精彩绝伦的措辞和饱含深意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古诗词内容教学,对于学生的语言构建、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和文化水平塑造等具有重大意义。

中小学基础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养、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等优质人才的重任。初中语文学科是该阶段学生必学的主要学科之一,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操与语文素养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影响。

一、核心素养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导向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讨论学科素养,主要应当基于新课标当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四个要素来进行。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这些描述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清晰的,这些目标超越了一般的知识层面,明确指向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且这些学科素养描述具有显著的语文学科特征,具体教学当中应当紧扣教学内容,来让这些学科素养充分落地。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一)诵读诗词,建构与运用语言

语文的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通过积累和整合,让学生具有良好语感,能够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朗诵阅读古诗词,这是古诗词课堂教学时的必备环节。

古诗词有不同的题材和结构,引导学生朗诵不同的古诗词,教师可以采取不同手段和方法。第一,对于大气磅礴、飒爽豪迈的作品,比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诵读,群体感知曹操遣词造句的对仗工整,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艺术鉴赏水平。第二,对于篇幅较短,但意义丰富的诗歌,可以引导学生依次序朗读,每人一遍,通过感受不同学生的声调、音色,使学生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加深理解。比如学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诗歌本身字句的意义很好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简单表达背后蕴含的思想。让每个学生诵读一遍,去感受作者那豪迈又惆怅的纠结心境,并体会作者怎样根据心境和环境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的妙用,从而学以致用。第三,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古诗词,教师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让学生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感悟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比如学习杜甫的《望岳》,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朗诵家的诵读,从中细微地感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句式、遣词等。

(二)多措并举,发展与提升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核心素养的又一项重要要求。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置思维导图,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对照整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意象联想,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然后结合情境,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等情况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此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亲身体验和感受作者创作的初衷和诗词本身所蕴含的主旨思想。如学习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分别扮演杜甫和李龟年,演绎二人在江南偶遇,彼此寒暄,回忆往事,老友重聚,把酒言欢的场景,将学生带入那个年代和情境,这无疑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教师还可以编排思维导图,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诗歌汇总到一张表中,让学生清晰脉络,一目了然理解每首诗歌的主题及相关内容,从而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抒情类的诗词如《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等汇总到一起,群文阅读,比较不同,提炼重点内容,书写心得。

(三)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丰富的情感,做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现代公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从古诗词中感受情感,把握意象审美,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获得美好的体验。

比如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陆游,他一生笔耕不辍,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在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写作风格既有李白的雄奇奔放,又有杜甫的沉郁悲凉。他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心与热情让后人由衷钦佩与赞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正体现了他忧国忧民、关心时事、至死不渝的伟大情怀。学生对作者的情况有所了解以后,再学习这首诗歌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上升,从而更好地进入状态去感知作者用独特的诗词语言描绘出的一幅美好的山西村的画面。这首诗中,没有用一个“游”字,却处处彰显“旅游”的迹象,这是作者创作的高明之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而作者写作这首诗时正值被罢官闲适,描绘风景的背后则蕴含着自己踌躇满志不能施展的惆怅和意兴阑珊,但他一直以来的家国情怀,让他并没有迷茫与迟疑,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引导学生去仔细品读作者的这份情感意象,感受他那遣词造句与艺术品味,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着力追求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的知情融合,让认知的发展推动情感的提升,用情感的提升引导认知的发展,这样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古诗词教学就呈现出科学的形态。

参考文献:

[1]姜芬.初中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

[2]刘楚盟.初中古诗词跨媒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3]熊高明.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