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讨
DOI: 10.12721/ccn.2023.157082, PDF, 下载: 140  浏览: 1409 
作者: 张春红
作者单位: 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464000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要: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但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诸多难点。为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前,需思考古诗教学的目标、难点、实施方式,总结教学经验。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以“引导、感悟、理解”为核心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结合朗读活动,了解古诗,以此实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具有语言简练、朗朗上口等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又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利用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意识。

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古诗词教育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气息浓重,所以我国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创作,都非常地兴盛。尤其在唐宋年间,涌现了大批诗人,比如说李白、杜甫、孟浩然、李清照等等,这些诗人我们都耳熟能详。古诗词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优美的字符、韵律,被我们中华儿女代代相传。这些诗歌虽然已经年代久远,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愫,却依然能够打动现代的我们,比如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秀美壮丽的祖国山河、人生的思考等。在诗歌中,我们能够明晓事理。所以说,学习古诗词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共情能力,在诗中感悟人生哲理,体味优秀的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引导体悟、展现内涵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核心素养体现在语文古诗学习的各个方面。古诗与现代文存在较大差异,古诗多以凝练精准的语言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正因如此,古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更具内敛、深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也应转变固有思维,在理解古诗所传达的情感的同时,突破文本的限制,加深对古诗内涵的理解。

以《咏柳》为例,在教学该古诗期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操场观察操场周围的柳树,了解柳树的颜色、叶子以及枝条,并结合实际画面对比诗句中的柳树,如诗人采用“碧玉”二字形容柳叶,柳叶在阳光直射下显现出碧绿的颜色;针对“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学生可通过观看柳树枝条在春风中摇摆的画面加深理解;针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学生可通过观察柳叶,了解诗人将春风比作剪刀的精妙之处,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刀”。朗读是学生探究古诗的重要方式,同时,教材中也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要求。但实际上,在何为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并未形成明确的标准。对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朗读环境,除引导学生去实地边观察柳枝、柳叶边朗读外,还可为学生播放相关音乐,组织学生在春天的柳树下,配合音乐朗读诗句。此方式更易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使学生体悟诗句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能为接下来的古诗教学奠定基础。

(二)优化方式——“搭建”情境、逐步感悟

古诗蕴含多种美的元素,包括韵律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语言之美等,这些美的元素均需要学生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展开欣赏和揣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古诗之美的感受,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鉴赏音律美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审美视角展开古诗词教学,应以朗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绝句》教学为例,在审美创造、熏陶情感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可将古诗教学重点放在“想象画面”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美的景象,并尝试结合内化与迁移能力,实现古诗鉴赏水平的提升。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首要环节,其次为品读,品读的意义在于走进古诗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为此,除带领学生朗读古诗外,教师还可结合“黄鹂鸟鸣叫”的场景,依托《鹂鸣翠柳图》,引导学生品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基于“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中“白鹭”和“青天”两种物象所构成的“春景图”,感悟诗句传递的思想,进入“明媚春光”的情境中。《绝句》的后两句侧重情感,能检验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

(三)联系生活——促进传承,实现理解

古诗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而代代相传的古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学生需肩负起传承优秀古诗的重任。与其他文体形式相比,古诗最为显著的特征即具备一定的传承性。因此,教师应明确小学古诗的教学价值,在学生成长阶段为其埋下学习古诗的“种子”,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以《元日》一课的教学为例,本首古诗侧重描绘春节的节日景象,向学生传递了传统节日文化思想,展现了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诗人通过描绘古代春节的独特风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许多古代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改变或消失,因此,教师需明确本首诗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对比古今习俗的变化,并从中挖掘传统文化给现代文化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前期,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贴春联”“放鞭炮”的视频,向学生提问“这两项活动是什么节日特有的习俗?除这些习俗外,这个节日还有哪些习俗?”以此引导学生围绕生活经验解答问题,并顺势导入古诗《元日》,带领学生了解古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解读古诗,学生可了解现代的“春联”主要由古代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古人在春节期间会为孩童饮用“屠苏酒”,以祝福孩童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尊老爱幼是古代延传至今的优秀品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利于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他们语言积累,发展他们综合能力。除了能有效地开阔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视野,还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学生自身对古诗词的审美观以及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燕.探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读与写,2021,18(24):80.

[2]王筱.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研究[J].文学少年,2020,(4):1-1.

[3]徐丽.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2,(0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