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的实践
摘要: 探讨临床检验科室静脉采血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作用。方法:从天津市黄河医院临床检验科室收集了2018~2019年1月的162名病人,按奇偶数分组,分别为81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的治疗。通过对两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其对病人满意度及晕针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中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晕针率分别为11.11%,与对照组的23.40%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总体护理满意度为98.77%,而对照组病人的82.72%比观察组病人的总体护理满意度高(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检验科采血者中,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地减少病人的晕针率,增强对护理满意程度,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在现代医学工作中,静脉血采集是最常见的一项检查项目,对所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各种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因为静脉血采集属于侵入性的操作,除了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之外,还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病人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情况严重甚至会出现晕针状况。为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医疗服务工作,需要对静脉血采集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文就检验科静脉采血中的心理护理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医院检验科收集者中的静脉血采集的162名病人,根据奇偶数分组的原则,将他们分成了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41名是男性,40名是女性;研究对象为16-67岁,平均年龄为42.23±2.92。实验组42名男性患者,39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1±2.82岁。被采血者思维清晰,语言正常,他们的家人都知道并同意参加这项试验。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肝、肾及其它脏器功能不全,有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等。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人由检验科提供静脉采血,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对此进行干预并指导。采血护士要和患者进行充分的且积极主动的交流,在患者进行采血操作以前的3~5min,让患者对静脉采血的认识及其害怕的程度进行交流互动,密切关注患者这时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过度焦虑的情绪和紧张感,就应当给与积极主动开导。对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及其年纪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告诉患者采血的整个过程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住沟通交流的语气,尽量用柔和、亲切感的语气来帮助病人缓解紧张和不安。需要向病人清晰地表明在采血过程当中及其采血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协助病人将采血部位的皮肤暴露出来。如果患者对静脉采血存在着恐惧甚至是抗拒的心理,那样采血护士要对此进行认真地指引,使其排除自已的消极情绪和焦虑心理状态。在采血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使用言语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或者是引导病人进行深呼吸,这样就能将病人的注意力从采血的紧张状态进行转移,同时减少病人的疼痛。叮嘱病人用无菌棉签在穿刺点上按压,稍留5-10分钟后方可离开。

1.3观察指标:对两组病人在采血时的晕针现象和对护士满意度进行了比较。将晕针的程度分为三个级别:轻微,中间,严重。症状感觉头晕、心慌气短、头昏等病症的患者,判定为轻度晕针;除开上述症状之外,还出现了休克,就是中度晕厥;如果病人出现了中度的晕针症,并伴有口唇紫绀和四肢抽搐,那就是严重的晕针症。根据患者护理满意率问卷调查的结果,护理满意度被分成了三个等级: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x士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的晕针率对比:研究组病人中重度晕针1例(1.23%),3例中间反应(3.70%),5例轻微(6.17%),晕针率为11.11%(9/81);对照组中有3名病人中重度晕针,5例病人中间反应(6.17%),11名病人轻微(13.58%),晕针率为23.46%(19/8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n(%) ]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研究组

81

66(81.48)

14(17.28)

1(1.23)

80(98.77)

对照组

81

23(28.40)

44(54.32)

14(17.28)

67(82.72)

x²值





12.4163

P值





0.0004

3讨论

静脉采血是医院中基本的一项检查,也是检验科最常见的一项操作,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接受静脉采血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为采集静脉血的过程会对病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和痛苦。因此,一些病人对采集静脉血产生了恐惧、焦虑的心理,他们在心理上比较抗拒采集,更严重的病人还会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这就导致了采集静脉血的工作受到影响,这不仅会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医院的诊疗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血液采集的重视,血液采集次数增多,同时被采集者的痛苦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在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中,需找到一种针对静脉血采集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根据静脉采血病人的现实状况,他们大多是由于内心的恐惧、焦虑等情感而导致痛处被放大,这是一种过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在进行护理干预的时候,应该把对病人的心理干预作为重点。

对静脉采血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着重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通过语言沟通等方式,达到安抚病人情绪、转移其注意力等目的,从而使病人能够顺利地完成静脉血的采集工作。

总结来说,对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病人发生晕针的几率,可以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门诊静脉采血患儿中的应用[J].聂登峰;张希兰;王振东;刘玲玲.心理月刊,2021(21)

[2]心理疏导缓解静脉采血儿童恐惧感的效果观察[J].徐海英.心理月刊,2021(10)

[3]分析心理护理对体检静脉血采集患者晕针及满意度的提升作用[J].刘霜月;田颖颖.心理月刊,2021(03)

[4]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分析与护理研究[J].曾玉银;汤敏如;刘妙玲.黑龙江中医药,2021(01)

[5]疼痛护理及注意力分散干预法在学龄前期住院儿童静脉采血中的配合应用效果[J].杨翠翠.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