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中体育课堂为媒促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DOI: 10.12721/ccn.2025.157031, PDF, 下载: 61  浏览: 754 
作者: 周军平
作者单位: 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528447
关键词: 初中体育;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摘要: 社会与情感是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需逐渐具备的能力。社会能力可帮助学生为适应社会生存,而自主进行心理、行为乃至生理上的改变,情感能力则可缓解学生课上学习压力,使其具备体育学科技能的同时,形成心理建设,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为此,研究以发展初中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为目的,搭建初中体育教学课堂,望研究能够以初中体育教学为媒介,推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强化其社会适应能力、为推进其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1 引言

虽然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来看,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培育策略相对较少。无论是教师亦或是学生而言,均更关注到学科技能的形成。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初中生体质、帮助其获得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掌握调节身心的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积极的面对生活。基于此,教师有必要以推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为目的,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为学生综合发展、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助力。

2 以初中体育课堂为媒促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实践策略

2.1 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竞争意识是发展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所在,良好的竞争意识可使其树立公平竞争理念,并以更稳定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乃至社会上的变迁。体育学科包含多类竞争项目,这些项目均需要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比赛环节中,而如何帮助学生明白公平竞争的价值是增强初中生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节点。为此,教师应展开积极引导,培养初中生体育精神,传递“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同时,基于“公平”比赛的角度,传递公平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以积极进取、平和的心态面对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可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与能力,以此实现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1]。如在“篮球”运动比赛中,教师需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比赛,并告知学生包括比赛分数、惩罚、比分等规则。同时,将学生关注到聚焦于“公平竞争”方面,在调节初中生身心压力的同时,针对违规的学生加以惩戒,使每位学生均能沿着正确的比赛规则,发挥自身运动技能,积极获得比赛的胜利。在比赛结束后,教师除针对失利小组做好情绪疏导外,还可带领学生进行比赛总结,如提问学生“此次比赛中收获什么?”以此升华教学主题,使每位学生均能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个人品格,从而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的稳步提升。

2.2 以情感为依托,创设教学任务

在体育课堂中融合情感因素,不仅可从学生的视角,帮助其全面解读体育学习的意义,更能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体育运动习惯,从而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目的而言,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只能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更多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受来自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感和快乐感。在良好的学习心态下,可促进学生个人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此,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创设教学任务势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每位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发展情况不同,面对不同项目也会出现不同的情绪,为此,教师需及时观察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调整,以此保障教学方法适应每位学生身心需求。

如以“800米长跑”项目为例,针对此类项目许多学生因体能问题常无法获得理想的项目成绩,并且长跑项目的体能消耗过大,以造成身体疲惫之感。因此,学生在面对长跑项目时常出现松散的状态、抵触的心态,只有较少一部分学生能够符合项目标准[2]。800米长跑项目主要根据初中生体能情况而设置,事实上,多数学生均可完成项目要求,但因身心压力过大而无法获得理想成绩。基于此,教师便可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减少学生身心压力,如在不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围绕操场跑两圈,减轻其心理负担;定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分组训练,将同水平的学生置于一组,以此打造更适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同时,建立长期训练计划,在学生出现速度、能力上的进阶后,逐步增强训练难度,以此迎合初中生身心发展需求,使每位学生均能在体育课程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发展中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2.3 借助合作训练,同步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

合作训练强调全班学生集中于同一项目开展学习,在集体的氛围中,更易开展社会与情感教学引导,实现社会适应、情感能力的同步提升。基于此,教师可围绕不同项目积极开展合作训练,并融合情境教学、团队竞赛等手段,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相互重视、相互理解的心态,从而实现社会和情感能力的稳步提高[3]。如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可确立不同形式的比赛活动,要求学生自行组建训练小组参与比赛。此方式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更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集体的训练氛围中,学生也更易打开心扉,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生属于青春期,常因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模式等变化而出现心理问题。提高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能力,可在调节其身心压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达成初中体育全面育人效果,亦为助力初中生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增强初中生竞争意识为目的,为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以情感教育为线索,创新并改革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最终,以同步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为核心,营造合作训练氛围,以此助力初中生综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虎.以生为本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优化路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05):94-96.

[2]王兴.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1(18):87-88.

[3]姜明.强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成才之路,2021(09):54-55.

作者信息:

周军平,男,1982.03.04,汉,江西丰城,学历:本科,职称:中二,工作单位: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单位所在地邮编:528447,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