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习动力,引领深度学习
“思维课堂”是林崇德、胡卫平等人根据“人的思维结构”而提出来的一种“智能”学说。[1]以思维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教学,其没有一定的形式,但却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应用迁移等原则为指导。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是教育的根本。高中生的学业态度和学业成就是由内部动力决定的,而内部动力又是由需要与环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思维式的课堂需要创造一个好的教育情景,创造一个合适的问题情景,通过诱导将已经形成的需要从潜伏的情况转化为活跃的情况,把他们内部的学习动力给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浓厚的求知欲望。[2]
(一)实行激发性教育,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
古代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激发了人的自主思维,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近代的启发式教学是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批判性的传承,并与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相结合。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促进其自主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启发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符合儿童认识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作为“导演”,“主角”是“学生”。设置合适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动手实践、口头表达和思维的机会,使他们在无拘无束地探讨与沟通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以“认识冲突”为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人们在认识失衡时,会以吸收或适应的形式实现其认知均衡,而这种失衡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知识系统。在认知矛盾出现时,学习者往往会出现“欲说还休”的现象,从而促使其快速开启“自我系统”的学习之门,进而促进其自主思维与构建的能力。[4]
比如,在教学位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对北京至重庆这段时间内的时空位置的改变进行比较,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高中所学的距离还能精确地表达出来吗?”由此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乃至困惑,进而提出了“位移”的概念,经过比较和剖析,使同学们对于“矢量性”的认识更为深入。
(三)以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唯物辩证法指出,客观存在着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种因素。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教材、教学情境等因素是外在因素,而内在因素则是思维中的认识矛盾。可以说,没有认识的碰撞,就不会产生学习,也就谈不上思维的发展。所以,要充分发挥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互补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动力。高中生对于未知的东西是非常感兴趣的,当他们对某个课题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种想要探究的欲望,积极地进行探究。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求知欲,并通过对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剖析探究,让他们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教学“位移”的时候,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提问:“我们的的士是按照距离来计费,还是按照移位来计费?”在教学“惯性”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松开了的锄头,为何要将它朝下砸在地面上,这样才能将它紧紧地钉在地面上?在公交车上,当车子起步或紧急刹车时,为何会有人的身子摇晃?老师要用身边的日常材料,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探索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概念教学,塑造学生思维品质
当前,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素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中,思维能力是最关键的一项,深层学习与表层学习之间的最大差异就是在学习的时候,能否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合理地制定思维训练的目的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一般比较注重“传授多少知识,练了多少题”,很少去考虑到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探索的快乐和研究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及研究方法。这样下去,学生就变成了只会解题的机器,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此,在进行教育目标的设计中,应由单纯的“灌输”转变为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发展”设定一个合理的“思维”的培养目标。
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思维训练的目的:认识伽利略关于自由下落的试验与推论,理解建立在实证依据与科学推论基础上,对各种意见与结论进行质疑与评判的研究方式,并运用归纳法来否定亚里士多德的思维。[5]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和主题的学习相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思维训练
所谓“学习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的、开放的、扩展的,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发展潜能。教师要创造问题情境,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学,这是由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同,所以,要想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个充实、开放的教学活动。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教科书中的“问题?”以“实验”“研讨”“反思”“探讨”“拓展学习”“实践与运用”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开放式的研究性、研讨性教学。
比如,在《向心加速度》这一章节的“思维与探讨”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展示自行车大小齿轮同步旋转的动画或者是慢镜头,让学生们认真地观察、思维、探讨,进而总结出“同一车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和“各车轮上的直线速度相同”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心加速随半径变化而变化”“中心变化随半径变化而变化”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三)根据情况,自制教学材料,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学工具,能使抽象的观念可视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直观。物理学以对物质现象的观测为特征,以发现问题为依据,寻求理论上的解答,是一个由抽象上升为表象,最后上升为抽象的过程。 教学用的主要原料为简单的消耗品或废弃物料,其财务费用非常低廉。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小发明”,比如刻度尺,里面装着小灯泡,刻度尺里装着一块凸镜片,还有一个能把东西放大的镜片。这些小发明能够拓展同学们的思维,对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高中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6.
[3] 邵元生.语文教学需要遵循教学规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182.
[4] 赵国庆,熊雅雯,王晓玲.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概念、要素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8(7):7-15.
[5] 杨国川.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J].高中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2):24-25.
[6] 田晓华.从核心素养视角浅谈高中物理新教材的时代性[J].物理教学探讨,2020(12):20-23.
[7] 徐崇文,魏耀发.“脑科学”引发的课堂与学习模式改变[J].上海教育,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