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策略
DOI: 10.12721/ccn.2021.157004, PDF, 下载: 542  浏览: 2316 
作者: 庞敏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关键词: 民族音乐;传承;高校音乐;教学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家与地区间沟通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文化领域显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情形,也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下,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其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受到了威胁,只有真正意义上找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路径,才能够保持民族的文化根本,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改革音乐教育和创新教学平台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性,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培养出诸多优秀人才。本文将重点就如何依托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析。

在高等教育课改快速推进的今天,音乐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旨在促进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形成。然而,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侧重西方的音乐知识,缺少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以至于学生无法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使得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如果可以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机融入高校音乐教学,那么可以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一条良好路径,同时也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情感。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价值

民族气质与精髓通常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传承的,而音乐就是一个重要的传承载体,具备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神。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瑰宝,是我国音乐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形成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历经传承与沉淀,形成了如今特色鲜明的文化形式,可以有效彰显不同民族地域的历史、人文以及精神魅力。透过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往往能够了解民族历史底蕴。研究民族音乐能够对该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民族音乐是民族研究的重要依据与素材。这正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历史价值的体现,想要了解民族发展历史,强化对民族的认同感,就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二是社会价值。文化所拥有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怎样避免被其他文化冲刷掉民族特色,怎样稳固传统文化之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重点关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高,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更为关注民族与文化的认同,只有真正意义上认同传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才能够坚定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这一角度分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是民族得以团结发展和永久留存的重要保障。三是艺术价值。民族音乐通常会使用不少方言与独特技巧,以增强音乐感染力和地域特色,展现出特定地区和民族的艺术风格,因此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流行音乐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受关注度明显降低,也因此影响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音乐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融入,离不开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支持,同时这也是确保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得到广泛普及及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条件,所以全体教育工作人员要注意对以往的音乐教学理念进行及时的改进与更新,重新构建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力求可以使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音乐文化,并科学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不可以采取机械化的音乐文化传承方式,必须要结合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本源特色等进行合理创新,具体就是灵活利用一些现代化和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思想来为学生高效地讲解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避免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本身产生陌生感与抵触感,同时巧妙地运用新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要重点凸显音乐教学的民族性。

例如,在平时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勇于打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因循守旧教学理念的困境,对民族音乐文化本身的知识特性与音乐特色进行再认识。然后在原有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再创新,力求可以树立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民族特色的多元化教学理念,配合开放式教学理念的应用来满足高校学生的多样化音乐知识学习需求,切不可一味地沿用旧有的教学理念或者常规的教学内容。比如,长调是蒙古族一种非常富有特色的音乐形式,可以展现出草原牧歌的独特演唱魅力,其中涉及到一些装饰音的应用。通过指导学生赏析蒙古族音乐作品,可以使他们体会到历史沧桑感。

(二)优化音乐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的水平,为了顺利地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确保民族音乐文化融入的效果,必须要对相应的音乐课程进行科学设计。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许多学校在实际的音乐课程体系设计中没有纳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课程内容,以至于学生在面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时候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长此以往,民族音乐文化就会逐渐失去高校这一传播路径,甚至逐步被现代人淡忘,最终会限制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可以切实解决上述这一问题,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期间需要有计划地对音乐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有效地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平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音乐素养的发展。

例如,首先可以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专门开设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课程,使民族音乐文化不再仅仅作为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的补充,确保高校学生“有课可上”。其次,要注意对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课时进行科学安排与合理调整,要重点增加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课程的课时占比,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影响。最后,要注意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相关课程的受众,借助选修课、欣赏课等专门课程的合理设置来扩大相关课程的受众群体,使音乐课不再单独面向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配合必要的、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指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三)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单一化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比较普遍,以至于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与效果。为了可以在音乐教学中顺利地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就必须要结合实际的音乐教学目标与需求,对音乐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保证可以利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融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民族音乐文化渗透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路径,也是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选择。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从转变音乐教学理念出发,注重优化音乐课程设计和创新音乐教学手段,以确保民族音乐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分析[J].才智,2019,(22):136.

[2]张婉侠.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9,(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