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相伴的英语旅程
DOI: 10.12721/ccn.2021.157007, PDF, 下载: 423  浏览: 2138 
作者: 杨舒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100078
关键词: 音乐;英语教学;英语学习
摘要: 音乐是友善用脑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教学实例,阐释了不同种类和内容的音乐在英语学习的不同环节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同时也对相关音乐使用的策略通过实例提出了一些建议。

“音乐是友善用脑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元素,每个人的大脑中都蛰伏着音乐和艺术细胞,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质的活动,调节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不同的音乐对人产生不同的功用。” 不同内容、类型的音乐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功能,调节着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本文就通过教学中的实例,阐释音乐在英语课前、课中和课后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一、教学管理的手段、调整状态的助手

1. 教学管理的手段

好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听到铃声之后,学生才匆匆忙忙地跑进教室,坐在座位上还很可能在不停地喘着粗气,而这个时候已经是教师提升了自己的兴奋点开始上课的时间了。兴奋点的不同,让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全身心投入课堂。但如果在打上课铃的同时播放一段旋律轻快的音乐,且比铃声时间稍长,这样气喘吁吁跑进教室、坐定之后的学生还有时间缓冲、平复乃至迅速整理好用具;教师不用高声组织纪律或者是全班突然陷入鸦雀无声的状态,学生的兴奋点不会大跳水,教师的兴奋点也能继续保持。音乐结束,学习的氛围也建立起来了。

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每节课开始之前一定给学生和自己播放一首歌曲,内容多是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比如在学习北京版英语六上What did you do this summer? 的时候,压着铃声响起的是经典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因为本课的时态以过去式为主,并且暑假生活的美好也一定是学生喜欢一遍遍回味的。随着悠扬旋律,学生迅速安静了下来,铃声之后飞奔进教室的学生也被影响着安静地走回座位,轻轻地整理没有归置好的学具。我听到有很小的声音在跟唱,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特别的等待,没有高声的管理,只有能让学生收心的乐曲。

这样的课前音乐成了英语课的习惯,学生们也逐渐有了听见音乐就准备就绪的意识。

2. 调整状态的助手

 当然,学生不是所有的日子都是兴奋异常或是飞奔回教室的。比如在经历了两节无休的语文或者数学考试之后,他们的疲倦之感是“扑面而来”的。此时,需要有相对活跃的音乐来调整学生的低沉状态。北京版六上歌曲板块中刚刚好有一首经典的英文歌曲“Do Re MI”。这首歌曲旋律简单,内容活泼,歌词积极向上,正适合将沉闷状态下的学生“唤醒”。果不其然,学生们被旋律和歌曲的视频画面吸引,由开始的趴桌子慢慢起身坐直了,还有不由自主哼唱起来的。就这样,跃动的旋律让学生们准备好了英语学具,也准备好了学习状态。这个经历也正验证了这句话“疲劳开始出现,学生伴着充满韵律、富有力感的音乐学习,会重新焕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二、促进思考的帮手、帮助记忆的工具

1. 关乎主题

“帮助学生记忆需要老师根据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选取适当的曲目,让学生把记忆的内容和音乐联系起来,使学生听到音乐就想到了相应的内容。”因此,除了调动情绪的功能,适合的音乐还是课程导入的精髓。同样一首《昨日重现》,在过于亢奋的时候用来平复心境,在讲授过去式时又可作为复习导入,因为这首歌的歌词中包含了好多动词过去式,比如歌曲的第一段中分别出现了“was”, “played”, “were” 和 “wondered”,同时具备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形式,刚好可以从这几个词入手来对过去式的结构进行总结。当听过第一遍后,我问有谁听到了这首歌里的过去式动词,学生们突然意识到,这首已经耳熟能详的歌曲里面蕴含了更多可以探究的内容,于是在听第二遍的时候认真专注,有很多学生都自主记录着笔记。在接下来我宣布答案的时候,听出动词的学生们兴奋不已,学习的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

印象较深的还有“The song of the twelve months”。该歌曲使用了“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旋律,将英语的12个月份单词融合进曲调中,节奏轻快,朗朗上口。“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则是在学习身体部位时必选的曲目,听的时候一定是要学生站起来,一边做动作一边唱,既能热身,又能导入;“Old McDonald had a farm”则是能让久居城市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农场的动物们;“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的学习单元一定会出现;“How do you go to school?”则是一首将国粹京剧的韵味带入歌曲中,比较诙谐且容易上口的歌曲,而“How do you go to school?”及其答语在说唱中就记住了。

2. 背景音乐

 舒缓的音乐更容易让人放松心境,打开思路。在英语写作时,轻柔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整理信息点,再进行整合创作,做到不急不躁。除了“班得瑞”系列,我收集到的还有《安静的午后》和《独坐 敬亭》,是不是想到了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空旷,悠远。一次公开课上,在最后的写作创编旅游计划环节,从展示名胜古迹到学生独立写作环节都循环播放了《安静的午后》。音乐的声音不争不抢,随着图片和思维导图的播放而“缓缓流淌”。明快的节奏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讨论不紧张,让教师在等待观察中不无聊。“音乐是一种动听的奇妙语言,不同的音乐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音乐适应不同时段人的思维,利用音乐的这些特点帮助学习者打通神经通路,促进学习、思考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三、适合的内容、适度地应用

适合的内容事半功倍。音乐的播放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学生刚刚做完剧烈的运动,上完大课间或者体育课,学生的心情很难迅速平静下来,那么播放一些与心跳同速(每分钟60拍)的音乐,能使学生很快平静;如果需要学生发言或讨论可以放一些进行曲;如果需要学生思考问题,可以放些莫扎特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不同的音乐形式对应学习者不同的状态,但“使用音乐必须注意,摇滚乐和流行乐是不能在课堂上使用的,因为摇滚乐和流行乐刺激大脑的区域,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而且能够使一些青年人走上吸毒、强奸的犯罪道路。”

适度播放也很重要。音乐播放的次数和时长也绝非越多越长越好。 “依据‘音乐耐受力’只能维持30分钟左右的原理,长短适宜,力求避免听者产生烦躁感。”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测试----两个平行班同一节课,在A 班课前我播放了一遍导入歌曲,而在B班没有播放。两节课对比下来,A班学生的兴奋点高,而B班则一直沉闷。另一个测试同样在两个平行班进行,A班播放一遍课前导入音乐“What do you want to be”,然后马上引出主题;B班则播放了3遍再导入主题。A班学生在听了一遍之后,对课程的主题有了初步认知,但没有受到歌词的太多影响,能够将主题发散, 引出旧知, 而B班学生则因为听的遍数过多,只说出了歌曲中提到的职业。所以,适当、适度和适时地音乐播放才能和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音乐能够给教师带来欣喜,给学生带来愉悦。就让音乐陪伴的英语旅程一路好风景。

参考文献

李荐 方中雄,2016 学习科学 友善用脑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