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这种改变使人民对个人的物质追求注重度上有所减少,而是把注重度主要集中在精神文明层面上。想要确保人才培养手段适合时代变迁的需要,就需要各大院校努力整改原有的教育模式和人才栽培的方法,把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看成主体。音乐是一个偏向于艺术类别的科目,它对提升同学们的艺术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从培育同学们的鉴赏能力入手,把多元化艺术和同学们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陶冶其情操,提升其音乐素养,把素质教育确切的落实到实处,促使高中生的良性发展。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1.具备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通过听觉来触动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感知能力会直接影响人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为目的,诚然,掌握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核心素养远不止掌握乐理知识这么简单,音乐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对音乐的深度感知,发现音乐之美,深度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构建起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音乐这种艺术类课程的文化底蕴更深厚。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蕴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熏陶,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激发人的情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为了更好地领悟音乐艺术。由此可见,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是充满情感的,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需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
1.培养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高中音乐课堂上,为了提升同学们的音乐鉴赏水平,就必须让同学们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初的导师,兴趣可以促使同学们更活跃的参加到音乐学习当中。只有同学们对音乐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更好的鉴赏,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经调查显示,大多数高中时期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喜欢流行曲目,并且兴趣浓厚。身为高中音乐老师,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带动高中生的热情,在教学中可以巧妙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乐观向上色彩的流行音乐进行鉴赏,激发高中生的学习活跃性,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把教材中类似风格的古典音乐查找出来,引导高中学生一起进行鉴赏,潜移默化的培养了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2.巧借名曲导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聆听是学习音乐和参与艺术实践最重要的途径,赏析是把握作品情感的最优手段。高中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重作品的选择,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深度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以《梁祝》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对歌曲创作背景、情感表达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首先,从“曲式结构”出发,该作品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呈示部主要是梁山伯、祝英台“初识、相恋”,欢快的小提琴声绘制了一幅爱情的画卷。教师讲解时,可以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带领学生仔细感受,其中美好的景色;展示部则是祝员外不允许祝英台决定自己的婚事,由此产生矛盾,致使双方出现斗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情节、人物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抓住矛盾双方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旋律;再现部是作品的尾声,这一阶段是由竖琴、长笛、双簧进行合作演奏,在空谷悲凉的音调下,曾经美好的景色已不再,映入眼帘的只有那一缕云烟。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分析这一阶段旋律的变化,并以“三段演奏高潮”为情感主线,利用思维流程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哪一段为演奏高潮?旋律音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除此之外,根据旋律的不同,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各个阶段所用到的乐器以及其在曲中的作用、演奏技巧,并展开相关识音游戏,提高学生对乐器音调的辨识度,为日后深度学习、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将音乐核心素养融入音乐鉴赏教学任务中,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必须要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变得更有趣、更活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音乐作品。比如,在鉴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时,可以首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配上《黄河大合唱》这首音乐,感受黄河的震撼力,引起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再比如,在鉴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学生或许对这首交响曲的感悟不深,无法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这首交响曲的创作,正好反映了贝多芬与命运做抗争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在课堂上以《第九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再选几个学生讲解自己看完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以及《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之后的感受,使学生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直击学生的内心。
4.依托信息技术,增强学生情感认知
随着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其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所需,其教学、管理的便利性也大大降低了教师授课压力,也为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增添了一份保障。
例如,教师可以以“京剧韵雅”为主题开展音乐教学,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旦、净、丑这四个行当唱腔特点,并播放相关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异同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声像结合、视听结合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仔细感受唱腔音色的变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
铃鼓、三角铁等小型乐器,让学生根据节拍进行击打,使其进一步感受音的强弱、旋律的变化,并通过实际表演、作品赏析等环节,进一步感受“京腔”的魅力,
从而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声腔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的深度与广度,音乐教师可以从京剧文化入手,利用情景剧、纪录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挖掘艺术背后蕴含的文化情感,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同时,培养其文化认同感与自信,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在音乐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张平.基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音乐鉴赏:以《梁祝》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0(27):138-139.
[2]万桂芳.音乐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