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尝试研究
摘要: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的是中国艺术的民族审美观。传统节日不但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当中还蕴含着大量艺术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特点。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艺术作品、文化习俗、节日活动均可以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题材。手工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节日融入艺术教育中,让幼儿在欣赏、创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幼儿手工教育活动作为文化艺术教育和美术学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审美能力、劳动能力和动手能力构建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幼儿手工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科学合理地开展幼儿手工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于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性,将幼儿手工活动置身于传统节日中,让大班幼儿在生活情景中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艺术魅力,并进一步激发大班幼儿热爱美、创造美的灵感,用艺术美化生活。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节日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道德和审美标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各种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它们都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举国欢庆的节日,它象征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同时也回忆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福、寿、喜、财、爱是春节最常见的五个字,它们寓意着愿望与祝福,蕴含着节日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端午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秋月最圆的时候,被誉为“月光宝盒”“月圆之夜”。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人们以丰盛的饮食和热闹的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同时也表达了“岁岁圆满”“人团圆、天健康”的祈愿。以上三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最能够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传统节日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让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更好地渗透家国情怀。

二、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策略

(一)以问题为导向,萌发创作兴趣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审美体验。作为生命个体,需要有完整的生命体验,其中美的体验是不可缺少的,而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众多的手工元素,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不仅仅能够调动大班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幼儿充分理解、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例如,在元宵节活动中,大班幼儿在认识、了解元宵节的过程中,对“元宵灯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进一步拓展幼儿对于灯会的相关经验,体验灯会的乐趣,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灯会”在班级里上演。大班幼儿围绕着元宵灯会展开了讨论:“灯会需要准备什么?”“谁来准备这些材料”“灯会要怎么布置?”“谁可以来看灯会?”伴随着活动的开展,大班幼儿一步一步解决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大班幼儿从家里收集各种各样的花灯,通过讨论决定以班级门口的空地为阵地将花灯布置在二楼的走廊。于是全班幼儿进行分工,部分大班幼儿用万能工匠制作了挂花灯的架子,进行花灯的布置,部分幼儿绘制了邀请函邀请大家来参加灯会。元宵灯会在幼儿的期待中开始,班级里、走廊上挂满了各种花灯。幼儿在晨间入园时、饭后散步、离园等一日活动中均能够欣赏花灯,感受到花灯的美。在赏花灯的游戏中,幼儿提上自己的小花灯,邀上三五个好友,走在布置好的“街道”上,互相欣赏、分享彼此的花灯,猜一猜花灯里的灯谜,在春灯谜语中,幼儿体验到传统游戏的乐趣。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开展,有的幼儿甚至找来制作花灯的图示在活动区域里也开始制作花灯,由此,大班幼儿的创作兴致被激发。

(二)节日融入区域活动,延伸教育意义

1.巧用传统节日资源,设计、投放区域

了解大班幼儿的兴趣喜好,在美工区域中投放相关材料,如面粉、蔬菜等,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展开民俗活动“包水饺”,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随后,在表演区域中投放幼儿制作关于24节气的手工制品,并设计“展览大赛”,评选出优秀的手工制品,为幼儿颁发奖励,让幼儿能将与24节气相关的文化记忆的更加深刻。

2.在区域游戏、主题活动中不断升华

立足元宵节创办主题活动时,教师应针对能力较弱的大班幼儿以及比较懒惰的幼儿进行引导,让大班幼儿用不同颜色的彩泥捏汤圆,并扮演售卖有汤圆的“小贩”,融入“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为其提供竹子、彩条等,学习包粽子,并推销、出售,设立专卖柜。元旦到来时,了解元旦传统节日的背景、文化等,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了解与元旦节日有关的风俗等,让幼儿根据“元旦”这一主题绘画,学习相关的歌曲,以此唤醒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使幼儿兴趣在区域中得到保持和延续

在活动开展期间,多数大班幼儿会对参与过得精彩活动念念不忘,并主动展开探索,渴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由此,教师可以在区域游戏中增添更多的材料,让幼儿的兴趣得到保持和延续,为幼儿提供继续玩的机会。比如,在观看“赛龙舟”的相关视频后,多数幼儿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所以教师可以投入布条、鼓、浆等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龙舟”,并模仿动作,使幼儿也有参与“赛龙舟”的机会。

(三)融入文化遗产,传承经典文化

在构建美术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从大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融入文化元素,充实区域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游戏、创作的过程中传承经典文化。大班幼儿能力较强,手部肌肉发展较快,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细致的剪纸工作。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剪纸引入手工活动中,让幼儿展开趣味探索,引导其自主学习并掌握基本剪纸方法,强化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剪纸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教师可以利用元宵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鼓励幼儿开展剪纸活动,并用幼儿剪出的图样来装饰班级及园所,增强幼儿的动手信心;教师还可以在立春、夏至、大暑、芒种等节气中,让幼儿根据节气变化剪出对应的图案。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手工活动中感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形成传承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结语

传统节日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把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融入大班幼儿手工活动,体现的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精神。大班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在手工创作的过程中,更充分地表现自我,体味生活之美。它不仅拓展了大班幼儿艺术教育的宽度和广度,也进一步激发了大班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促使大班幼儿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参考文献:

[1]邱春林.手工艺承载的文化传统[J].艺术评论,2017(10):30-33.

[2]张延美.美术课堂绽放传统节日之花[G].小学教学参考,2014,33.

[3]兰月波.借助节日文化拓展创艺美术[G].教育教学论坛,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