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标题音乐?简单地说就是有文字作标题的器乐音乐。标题音乐是作曲家将音乐和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音乐形式,作曲家用文字来暗示音乐的内容、思想。
标题音乐并不是19世纪发明才产生的,过去就有。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就是属于标题音乐。只是在19世纪,刮起了创作标题音乐的潮流。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就是标题交响曲,标题音乐的风潮,就是由贝多芬开创的。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创作标题性序曲或者音乐会序曲。既然叫作序曲,它其实就是由大家熟悉的歌剧当中的序曲变化而来的,来自于意大利歌剧序曲。现在我们说的音乐会序曲跟以前的序曲有什么关系呢?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序曲跟歌剧内容情节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慢慢的,序曲跟歌剧有了一些关联,序曲用来暗示歌剧发展的主要情节。这个音乐家是谁呢?格鲁克,他进行意大利正歌剧改革后,他的歌剧序曲用来暗示歌剧的一些剧情情节的发展。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也开始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序曲就像预告片一样,用来提前暗示歌剧的一些剧情。那么既然这样,我听这十几分钟的歌剧序曲,就能够大致了解歌剧的情节内容了,那我为什么一定要花大价钱去歌剧院听呢?去歌剧院听很贵的。但是音乐厅的票价是很便宜的。去听一场音乐会可能只要十几块钱,但是看一场歌剧却要几百块钱。所以,当时的观众就在想,我花很便宜的钱去音乐厅听序曲,就能够呈现出歌剧大致的情节内容,我还去歌剧院干嘛呢。那么,音乐会序曲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脱离歌剧而独立出来的。过去的歌剧序曲当然是为了歌剧而创作的,而到了后来的音乐会序曲,就不需要为了写一首序曲而写一部歌剧了,作曲家可以根据某一个故事的情节或者某一个场景,而单独创作音乐会序曲了。
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在17岁就已经构思创作了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仲夏夜之梦》原本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喜剧,故事内容大致就是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那么门德尔松非常喜欢这部喜剧,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产生要为这部喜剧构思一部音乐作品的想法。《仲夏夜之梦》。它的题材来自于:莎士比亚同名喜剧。这个作品的特点是,门德尔松在构思的时候,仍然是按照古典传统的形式结构来创作的,传统的形式结构就是 奏鸣曲式原则,只不过他把其中的情节提炼出来,让情节服务于奏鸣曲式主题的发展。奏鸣曲式的发展,呈示部通常会有两个主题,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但是《仲夏夜之梦》有一点点变化,他把其中喜剧中的3个重要的形象提炼出来,作为3个不同的主题去并列发展,分别是精灵主题、爱情主题、小丑主题。精灵主题是很欢快,门德尔松用一大串16音符来营造出这个主题形象。爱情主题当然很抒情。小丑主题也是。每一个形象都有着非常典型的形象特征,这就是标题音乐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门德尔松著名的音乐会序曲还有《苏格尔山洞》,这部作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赫布里底山洞序曲》。除此之外,门德尔松也写过一些带有标题的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顾名思义,就是讲意大利的,讲苏格兰的,他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所看到的风土人情,大家只需要知道有这些作品是他写的就行了。门德尔松是音乐界当中的一个富二代,其他的音乐家在写音乐的时候要考虑经济因素,出版商、听众喜不喜欢这部作品,能不能够赚钱,门德尔松没有这些烦恼。他平常的业余生活就是到处玩、旅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创作一下音乐,所以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描绘旅游时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
浪漫主义时期另外一个重要的标题音乐作曲家就是柏辽兹。他是法国人,他不是科班出生的,小时候学过一点点长笛。那么不会弹钢琴的人怎么当作曲家呢?柏辽兹一点都不会。但是他天生对音色具有敏锐的辨识,他没有专门学过音乐,但是他非常爱好。他本职工作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但是他晕血,于是退学了,专心去学习音乐。最开始的时候,教授对他不满意,因为他的作品里创作出一些离经叛道的和声,非常不符合规矩。但是尽管这样,他仍然很快成为了音乐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他获得了当时欧洲音乐界非常有份量的一个比赛的大奖——罗马大奖,相当于今天奥斯卡一样有分量的奖项。得到这个奖项之后,柏辽兹的名声当然就大震。这部《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因为对一位女性的爱慕而创作的。1827年,在柏辽兹23岁的那一年,一位叫作史密逊的女演员来到法国演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柏辽兹看到史密逊的表演便对她一见倾心,于是便为她创作了这部《幻想交响曲》。这部作品有一个副标题叫作“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艺术家指的是谁呢?就是他自己。他幻想自己去追求梦中情人史密逊。当史密逊与柏辽兹接触之后,发现“我并不喜欢你”,于是拒绝了柏辽兹,并且在不久后计划和另外一个男人结婚了。当时柏辽兹是非常赴愤怒和嫉妒,既然得不到,那么就要毁掉她。柏辽兹买了一套女装伪装自己,并买了一把手枪,打算去杀死他的梦中女神史密逊和她的未婚夫,所幸的是柏辽兹在途中清醒过来,告诉自己“这种女人有什么稀罕”,才没有酿成此次大祸。我们来看看这部《幻想交响曲》的结构、特点。过去古典交响曲的发展原则并没有按照情节的发展,但是这部作品是按照情节发展构思的。柏辽兹在写这部交响曲之前已经幻想了一个故事,所以他用这个故事创作出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的发展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的。这部交响曲根据情节的发展,分为了五个乐章,分别是1、梦幻和热情;2、舞会;3、田野景色;4、赴刑进行曲;5、妖魔的夜宴。我们看到幻想交响曲各个乐章的标题,就能够相像得到,这个乐章大概是描绘的什么内容。“首先在舞会上遇到梦中情人,然后在田园当中跟梦中情人约会,梦中情人不喜欢我,爱上了别人,于是我把她杀死了,要赴刑。最后,在他死后,看见了一些妖魔参加了自己的葬礼”传统的交响曲用的是动机式发展原则,而这部幻想交响曲不遵循奏鸣曲式的发展原则,采用的是“固定乐思”的发展手法。什么是“固定乐思”呢?他用一个固定旋律代替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景或者是人物,当每一次出现这个固定旋律的时候,意味着这个固定的场景或者人物的出现。那么这部作品的固定乐思,就是大家所看到的这个谱例,它展现的就是柏辽兹心目中女主角的形象。那么固定乐思也是会发展的,我们这里也例举出了它每一个乐章固定乐思发展的谱例,比如说:第二乐章“舞会”的固定乐思,它用的一个三拍子“蹦恰恰”,第三乐章田园景色固定乐思也是一样的,非要悠扬的旋律代表田园里约会的情景。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他杀死了女主角,然后被士兵押解奔赴刑场,是非常悲壮的,这段固定乐思用的是双簧管和单簧管演奏的,是一个进行曲风格的音乐,在他被送上断头台之前,最后一个小节,有一个非常强劲、不协和的和弦出现了,它代表的是什么呢?代表的是闸刀落下,然后他的头落在了地上,还弹了几下。最后一个乐章妖魔的夜宴,描写的是一群妖魔鬼怪来参加它的葬礼,那么这段固定乐思,柏辽兹用了很多装饰音“71、#23”显得很不正经、很怪异,与妖魔的气质也相符合。这就是他的固定乐思。那么这种写作手法,以后也会陆续出现在其他的作曲家身上。
这就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曲家的标题音乐创作。
参考文献:
[1]明言.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青主[J].中国音乐学,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