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审美教育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审美教育对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审美教育提上教育改革日程,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音乐中的审美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有在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审美教育的魅力所在。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含义,探讨、分析了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帮助学生培养音乐审美情趣,把握美的内涵,并全面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

1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

对于音乐审美,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从音乐本身出发,注重音乐的学科性质,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第二,从育人角度出发,将教育功能与音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这两个方面虽然出发角度不同,但效果都是差不多的。音乐承载着文化的审美,以歌词、曲调、旋律等形式展现出来,将作者的情感借用音乐表达出来,从而影响他人的思想和审美。好的音乐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深刻的思想又影响着他人的审美认知,所以说,音乐中包含了美的元素,用心做好音乐教学,便是一种审美教育。

2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2.1创建必要的音乐环境

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音乐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之美,感悟音乐的魅力,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全力推进下,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然而小学生的思想以及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化和形象化的状态之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适宜的音乐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欣赏音乐,并感知音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中的意境。此外,环境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语言以及行为习惯,通过音乐环境的创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以被有效激发,这也能为教师的音乐教学提供情感环境基础。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心理与音乐审美结合起来,营造一个音乐审美的环境。然而,在音乐上产生共鸣是很难得的,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学生展开良好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处在音乐情境中的时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播一些轻音乐或让学生观看音乐剧的视频,这样不但渲染了音乐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情操。教师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增加产生共鸣的次数,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识。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小学生本来好奇心强,在没有更多的生活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模仿来获得经验。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良性的音乐引导,带领学生用心体验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发现音乐之美,从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

2.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首先,教师应摒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教学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别说再进行审美教育了,所以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也要进行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辅助音乐审美教育。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例如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学习美声唱法,还是流行唱法,或是民族唱法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敢创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领域,例如让学生自己选择音乐器材,如古筝、吉他、小提琴等,充分发挥每种乐器的价值。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放低姿态,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为音乐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音乐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来首歌,学生的心情能够很快放松下来,这有利于学生下一节课的投入;音乐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给学生用PPT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加入一些轻音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时也要注意学生吸收、内化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调整课程进度,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对音乐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在创新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以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一部音乐剧,然后让学生来表演,最后由其他学生总结这部音乐剧给观众传达了什么内容和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被有效激发起来,从而深入到音乐学习中去,有效培养并提升审美趣味。

2.4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音乐情感出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凡是美好的东西都是有情感的,就像人生一样,只有人们赋予其一定的意义,这些美好的事物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能够直接进入人们的情感世界,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而情感也是音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所以,学生需要用心去听、去学,从中发现音乐中的美好。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音乐世界进行情感体验。教师要先让学生深呼吸,等学生静下心来后再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优秀的音乐作品,带给学生尽善尽美的情感体验,使音乐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标准。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作品。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是从知道什么是好的音乐开始的,接着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辨析,最后发现音乐的魅力所在。欣赏的音乐作品可以是国内,也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古典风格的,也可以是摇滚等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和创作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音乐类型。

结语

本文从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创建必要的音乐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歌唱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这些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推进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许碧娴.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华夏教师,2018(26).

[2]陈慧娘.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10).

[3]霍兴军.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才智,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