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音乐课程的改革与优化逐渐正规化。在小学基础教育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发展,卡尔·奥尔夫作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其发明创造的音乐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概念阐述
(一)基本原理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在世界上享受盛名。他创作的音乐教学法被称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此种教学方法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倡“原本性”,其原理具体体现在重视综合性、鼓励即兴性、要求参与性、面向所有学生,“即兴”是最核心的理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的一些歌曲学唱、节奏学习或简单律动的加入不同,它强调以而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为儿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艺术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问题思考能力。
(二)主要特点
第一,原本性。该特点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同于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和其他国外教学方法,它更具自身的独特性,不受年级、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的影响,而是遵循发展规律,对教师教学、表演、乐器制作有较高要求,严格要求教学质量,鼓励创新。
第二,综合性。该特点源自于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包括动作、语言和舞蹈等方面,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心灵最自然和直接的表露。此外,奥尔夫还认为节奏是音乐中最基础的元素,不同音乐虽然旋律不同,但节奏大致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身体作为乐器,通过捻指、拍手、拍腿等动作,完成节奏训练。
第三,创造性。在音乐教学中,奥尔夫要求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理念,启发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脚、敢于去演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音乐动作,展开想象,即兴发挥,唤醒学生潜在的音乐本能。
第四,诉诸感性。该特点建立在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之上。教学中,奥尔夫要求教师通过感觉协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自娱”的音乐行为,培养学生情商,发展其智力,开发学生的天性,使其能够在音乐体验中快乐成长,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深受学生喜爱。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机械化的演唱与对节奏的把控降低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削弱了音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创新一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第一要求,但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却极为漫长。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音乐课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但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选择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教学,未能注重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第三,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当下部分音乐教师认为音乐教学任务只是教会学生“唱”,实际上“唱”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创造音乐的核心。由此可见,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任务还较为艰巨。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把握,优化声势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主要包括节拍、声音、感觉、律动和速度等方面,懂得欣赏音乐的人会更注重音乐作品的节奏。对于小学生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音乐学习基础,对节奏不再陌生,但由于受思维的局限,很容易将节奏和节拍混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将节奏练习作为声势教学的主体内容,让学生领会和把握节奏。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不断调动学生对节奏练习的积极性,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熟练地掌握声势训练的一般规律。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感知和把握节奏的能力,不同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不同,对于小学生而言,此种差异更为明显,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观察,给予适当的指导,逐渐引导学生加强对节奏的把控。比如,在歌唱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式,在学生体验节奏后,将歌词以“说”的形式填入到已经学习的节奏中再进行教学。或者根据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编简单、顺口的儿歌,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给予学生发挥空间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是开放式的,允许任何音乐表现方式的出现,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此种教学活动中,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指导,重点是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利用即兴的创造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此时师生之间是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好地进行对艺术交流和音乐知识的学习。开放式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地搜集与整理更多的素材,使自身的艺术表达能力和魅力更具吸引力,教学思维更加开放,可以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体会音乐的美感。
(三)开展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中特别要求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创造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基本理念,其教学价值为对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挖掘与培养。在奥尔夫看来,音乐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而带动学生的感知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尝试创作。
(四)转变教师课堂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奥尔夫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启发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脚、敢于去演唱。此时,教师需要从课堂舞台的“主角”转变为“幕后导演”,将学生推至舞台中心,依据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动态变化,确定所教授内容和教授流程,通过合理设置教学问题,控制授课节奏,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与讨论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教师要充分掌握该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并结合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和特点,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践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促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郁婕.奥尔夫教学法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天地,2019(8):14—16.
[2] 张燕.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联觉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71.
[3] 陆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艺术评鉴,2018(14):125—126.
[4] 张波.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4):53.
[5] 王怡静.论小学音乐课堂中趣味教学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1):17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