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音乐教学的趣味性研究
摘要: 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音乐教学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音乐教学对于幼儿启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应注重音乐教学的策划和组织,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兴趣,有效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学前教育中的音乐兴趣应保证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营造积极的音乐课堂氛围。本文对幼儿音乐趣味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阐明了幼儿音乐趣味教学的意义,了解了当前幼儿音乐趣味教学的现状和困惑,在此基础上对幼儿音乐趣味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提出了建议孩子们有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

美育的实际组织质量是深刻影响幼儿成长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现行学前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现状来看,音乐是当前学前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艺术学科。做好幼儿音乐知识内容的教学监控,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音乐艺术能力和审美体验能力,实现幼儿的最佳目标,对美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的现状

在幼儿音乐活动的教育中,有必要在课程中加入趣味性元素。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趣味性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音乐活动中趣味性教学目标的实施不理想。虽然有些教师在课前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实施。比如有的老师对孩子了解不够,缺乏课堂控制能力,导致音乐课孩子不合作,很难达到有趣的教学目标;有的老师上课前和老师沟通不好,课堂合作不密切,有趣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二是教学形式单一。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固定的、单一的教学形式,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兴趣。比如,有的老师经常采用固定的音乐教学形式,即:先给孩子们演奏和教音乐,再教孩子们学唱歌和动作,最后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完成唱歌和动作。这种教学形式一开始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一旦重复,兴趣就会减弱。

二、教学方法能提高音乐活动的兴趣

(一)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参考相关成功的教学案例,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教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意义和时间,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了教学方向,就要随时总结教学效果,及时调整不足,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此外,教师在规划中要考虑不同幼儿的特点,调整幼儿的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更好地融合多学科,提高幼儿的整体思维能力。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紧密执行,不要过分追求进步,衡量孩子的接受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

在游戏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为课堂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积极的学习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游戏和音乐教学,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游戏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全面联系,可以使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也可以使孩子的心情更加愉悦,它也是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在趣味性教学活动中,孩子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对积累孩子的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利用一些特殊的学习场所、材料和方法,整合生活资源等,通过动手、口、脑等方式,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音乐作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促进孩子在学习音乐节奏的条件下感受到愉悦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从而达到提高幼儿音乐节奏的目的学习音乐更积极。

(三)教具可以直观地展示,以增加课堂的兴趣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对事物的形象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来开发教学工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知识。这也是趣味教学法的体现。比如,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儿歌的音乐节奏,老师在孩子学习儿歌时,可以给孩子简单的伴奏教具,如沙锤、铃木、三角铁等,孩子们会利用教具来增强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或者老师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声卡,把孩子分组,让孩子按照声卡的顺序找出相应的节奏。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节奏,掌握音乐的音高和编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不会感到单调乏味。这种有趣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教具成为学生手中的玩具,让孩子的音乐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举办音乐比赛

竞争是激发参赛者生存欲望的一种常见形式。音乐比赛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因此,音乐教师可以从这一形式中学习,每月举办班级音乐比赛。通过设置音乐主题演唱、音符听写等多种竞赛,吸引孩子以舞台比赛的形式参与比赛。由于竞争类型的多样性,必须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竞争提高幼儿的掌握能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路,为每位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促进策略,最终实现孩子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建立奖励制度,可以进一步调动孩子获奖心理。奖励可以分为玩具、书籍、画本等,既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又能锻炼幼儿的心理素质。

(五)在音乐评论中找到乐趣

一是教师评价的变化。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相当有限,因此教师应更加注意“选词量度”,找到孩子们适应和理解的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音乐作品的欣赏、表扬、情感输入等。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直接、热情的表达让幼儿了解。除了必要的语言评价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评价动作,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小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有限,但他们对家里陪伴他们的父母表现出自然的亲和力。教师基于善良的本能,可以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动作、面部表情等辅助评价,如微笑脸和友好的触摸,给课堂带来更丰富的效果。良好的师生互动能让孩子增加对课堂的热爱,逐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把自己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增加学习的动力。

除了提高教师的评价要求外,评价也可以逐步丰富,如孩子之间的独立评价、教师评价等。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小组独立的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增加交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音乐实践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其实,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借助评价,我们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与孩子音乐体验的互动,全面促进音乐教育发展带来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参与课堂学习,为孩子带来学习和成长的丰富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激活课堂体验,增强音乐活动的体验和参与。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有趣的音乐教学方法,孩子们可以快速发展自己的节奏,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孩子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因此,幼儿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孩子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孩子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李安隆.关于幼儿音乐教学的趣味性研究[J].参花(下),2021(04):127-128.

[2] 蒋玲娟.提高学前幼儿音乐教学质量探究[J].黄河之声,2020(12):167.

[3] 陈燕.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趣味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214-215.

[4] 马如梅.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趣味性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9(66):186.

[5] 王林强.学前幼儿音乐教育趣味性的提升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14):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