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在我国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经济水平欠发达,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经济类型多样,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济发展经验。本文将以拉萨市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进行总结。
2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是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座标,是对这个地区形态能级的研判与认定。按照现代空间区位理论,地区发展战略定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定位,即对这个地区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及战略产业的确定;二是特色定位,即对能够综合反映该地区及属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区域化个性特征的选取;三是空间定位,即对该地区的区位及区域空间影响力的判断,这一定位决定着地区能级及其在所处经济地理版图中的进退荣衰。
2.1 引入资金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个欠发达地区最明显的劣势或不足就是资本积累不够。要推动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必须注重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源源不断获得资本,解决好资本来源问题。拉萨市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培育和引进企业开展引资筹资活动,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支持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鼓励扩大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其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2.2 发挥优势
创造和发挥优势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立足地区实际,善于发现、挖掘、放大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打优势牌,走特色路,靠特色取胜,进而创造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拉萨市根据产业特色编制了《拉萨市民族手工业规划》,并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参加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亮相国际国内大市场。开展“首都专家拉萨行”活动,创新工艺美术研发,带动特色产业新突破。
2.3 重点突破
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中,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能均衡用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牵动全局的大事要事,集中力量进行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全局,以重点突破促发展。北京市、江苏省不断加强和改进援藏工作,并重点投向民生领域,创新推动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通过重点突破为拉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3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总结
根据拉萨市经济发展经验,可以将其经济发展模式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3.1 富民与强市并重
坚持民生为本、富民优先,把增强经济实力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3.2 在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概括起来说,就是加快“四个提高”、“四个集中”。“四个提高”,即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节水型农业的比重,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比重,提高物流、金融和旅游业的比重,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四个集中”,即引导和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沿黄河沿交通干线区域集中、农牧业向基础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3.3 “三化”协调互动
坚持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城镇化协调互动,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强化和夯实工业主导地位,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完成农业人口为主体向市民为主体的重大转变。
3.4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提高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
4.1 大力发展中心城市
围绕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和“塞外水城”、“西北绿城”,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城市重心南移、沿河发展,推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增强以临河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城中村、棚户区和城市出入口改造力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征、体现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亮点工程,大幅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和宜居程度。
4.2 打造市域经济中心
结合城市特色打造经济中心,例如加工制造、金融贸易、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加工制造中心重点发展资源深度转化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新型化工)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金融贸易中心通过引进金融、保险、投资、证券等公司,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保税园区优势,打造区域性的物流集散和专业市场中心;旅游服务中心联动周边区域,融入地方经济圈,发展“大旅游”。
4.3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加快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和布局公交线路,合理确定出租车运营规模,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扩大运营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城镇热电联产和大型集中供热热源建设,完善换热站、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提高供热质量和供热保障能力。实施城区居民天然气供应保障工程,扩大管道燃气覆盖面,提高天然气普及率。加强城镇居民饮水水源地保护,推进供水管网、自来水厂建设,切实保障居民饮用优质安全放心水。加大城镇美化亮化、园林绿化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4.4 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吸纳农牧民转移到城镇。制定引导、鼓励农牧民、城郊失地农民在城镇就业、上学、落户以及加入社保的政策措施,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农牧民的土地、草牧场、宅基地、林地使用权、经营权,让进城的农牧民真正留得下、有保障、有事做。 统筹城乡发展,差距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亮点也在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面貌的改善。要遵循“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科学布局、适度超前,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典型示范”的基本原则,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协调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5 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客观地估量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切实把握本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全局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姜安印,杨志良.扶贫政策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
[2]张磊.“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4):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