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是人群常见病,其病因主要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腰肌劳损以及腱鞘炎等,通常起病隐匿,随病情进展疼痛感加重,还可诱发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其发生通常与慢性劳损或者局部无菌性炎症等有关[1]。中医对此疾病的治疗手段较多,如常用的针刺疗法,能够帮助调和阴阳、缓解疼痛症状,中药热敷疗法则可促进疏通经络、祛风除湿[2]。以下将分析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合用针刺疗法及中药热敷疗法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76例颈肩腰腿痛病例作为研究样本,借助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均分组,即对照组(n=38例)、观察组(n=38例),观察组男、女病例依次为20例、18例;年龄情况如下:36~72岁,平均数(53.26±4.06)岁;病程情况如下:1~11年,平均数(4.36±0.59)年。对照组男、女病例依次为19例、19例;年龄情况如下:35~73岁,平均数(53.25±4.07)岁;病程情况如下:1~12年,平均数(4.35±0.58)年。2组以上各信息资料平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针刺疗法治疗,结合其疼痛的部位来对应选穴,例如腿痛者取穴方式如下:腰阳关、足三里阿是、承山以及患侧太冲、内庭、阴陵泉穴,其中腰阳关进行直刺,进针深度0.5~1寸,承山穴、足三里穴进行直刺,进针深度1~2寸,阿是穴利用三棱针对其进行点刺,观察放血数滴后再以1.5寸无菌毫针进行操作,刺对应点1针。太冲、内庭、阴陵泉穴均进行直刺,进针深度1~2寸。对于颈部疼痛者取穴包含风府、合谷、风池、曲池等穴,其中风府穴朝下颌方向针刺,进针深度0.5~1寸,风池穴进行浅刺,进针深度0.5~1.2寸,合谷穴进行直刺,进针深度0.5~1寸,曲池穴进行直刺,进针深度0.5~1寸。对于腰部疼痛者取穴包括承扶、环跳、肾俞、委中和阳陵泉穴,穴位均为直刺,进针深度1~2寸,各穴位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留针时间均为30分钟,针刺疗法1次/天,治疗3周。观察组为针刺疗法+中医药热敷疗法治疗,针刺疗法同上,中药热敷如下:中药租房包括蜈蚣1条,丹皮、独活以及檀香均各为50g,刘寄奴为30g,黄连、清风藤、大青盐以及素皮均各为40g,上述中药将其研磨为细粉,添加适量黄酒将其充分混匀,并置于干净的布袋内,热气熏蒸1小时,外部利用毛巾进行包裹,在疼痛部位进行热敷,每日上、下午各进行1次,连续治疗3周。
1.3评价规范
(1)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即患者的疼痛、麻木以及功能障碍均完全消失,活动恢复自如;有效: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功能障碍下降;无效:病情未改善或加重。(2)2组患者均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分别对其疼痛程度与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其中VAS为0~10分,分数越高即局部疼痛感愈强烈,ODI评分为0~50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均借助SPSS22.0分析,其中涉及的计量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x̄±s),即均值加减标准差,均为t检验,计数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n(%)],均为χ2检验,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组间平行对比
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37%、对照组84.21%,P<0.05。
表1 临床疗效组间平行比较[n(%)]2.2 VAS、ODI评分组间平行对比
施治前VAS、ODI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VAS、ODI评分均为观察组较低P<0.05。
表2 VAS、ODI评分组间平行对比(x̄±s分)3讨论
颈肩腰腿痛的病程长,对患者的日常活动、生活均构成了严重影响。中医将此疾病纳入到“痛痹”等范畴中,正气亏虚以及风寒湿邪侵袭均与此疾病的发生有关,从而出现血气阻滞,经脉失养,采取中医针刺疗法能够通利关节、止痹祛痛,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热敷疗法则能够祛除风寒湿邪[3],并且在高温的作用下有利于血管扩张,促进中药成分吸收,更好的发挥中药散寒温经、化瘀活血等作用,进而可提升止痛效果。而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功能障碍以及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表明针刺疗法与中药热敷疗法两者结合可提升颈肩腰腿痛患者的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合用针刺疗法及中药热敷疗法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感,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小林.平衡针灸联合中药热敷对治疗颈肩腰腿痛有什么作用[J].东方药膳,2020,15(22):206.
[2]庞智文.针刺联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40例[J].中医研究,2021,34(1):19-22.
[3]罗琴,张纯,林秋虹,等.针刺联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