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考
DOI: 10.12721/ccn.2025.157037, PDF, 下载: 36  浏览: 303 
作者: 李达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区教师发展中心,401220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策略
摘要: 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积极地通过构建高效课堂不断地总结提升教学效率的经验和策略,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从而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但需要引领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式开展前应全方位掌握学情,深度了解学生的基础功底、生活经验以及兴趣偏好等内容,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新时代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已升级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高度,相关教师也面临着来自教育观念、教学体系以及新技术等方面的挑战,意味着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结合教育信息化相关要求,刍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创新,旨在为相关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一、根据学情分析情况改进教学策略

根据科学有效的学情分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适当融入具体的教学实例和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统筹规划不同班级学生的任务完成时间。基于此,对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开展教学时,具体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着手改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促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到自身结构体系。例如,对于基础知识功底较为薄弱的班级,教师可采取统一讲解、团队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共同完成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针对学生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巩固练习;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班集体,教师可以组织其小组合作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并安排难度稍高的课题研究任务,在拓展学生视野和眼界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基于学情分析实施因材施教

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导向性作用,为不同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因此,在教学初期阶段,教师应积极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有意识地提高整个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度发掘每位学生的成长空间。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奇妙的图层”相关内容时,应意识到大部分学生刚刚接触photoshop的软件,对图层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知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可以“明信片的制作活动”为基础,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曾经所学的“文字工具的利用”相关知识点,将其与本课时重点“图层的基本操作”之间进行有效连接,帮助学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此外,对于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还可以额外布置一个提高任务,要求学生将作品另存为JPG格式,并设置成桌面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对PSD图片格式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有效锻炼学生对不同文件格式的转换能力。

三、结合学情分析突破教学重难点

基于深度学情分析,教师普遍可了解学生难以掌握的重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严格按照预期设计流程,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案,引导学生及时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玩转工具箱”相关内容时,应将学生对选框工具、绘画工具、拾色器的使用作为教学重点,而自由变换工具的使用则为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个性化海报,依托于各种形式多样的线条设计帮助学生掌握选框工具和绘画工具的操作方法,促使学生对自由变换工具的内涵有基本认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备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预期设想是引导学生学习海报制作的过程和方法后,组织其自由模仿整个制作过程。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即便有学案的帮助也难以顺利完成整个海报的制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各种问题,且无法独立寻找解决方法。针对于此,教师应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案,将学生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对于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并希望独立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可组织其根据学案操作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在大屏幕上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整个操作过程,并对个别学生予以单独辅导,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四、依托于学情分析及时获取反馈意见

在开展初中信息课程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困难,促使学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整个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监督与检测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于无法监测到的教学信息,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帮助教师科学掌控整个课堂教学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总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需要,也不利于强化对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2.0工程”理念为引领,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与新教育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造开放性教学平台,围绕着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任务和计划。在学情分析过程中,不但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还应全方位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在空间。在现有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质,充分发挥最大化教学价值,对于不同学生个体因材施教,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依托于科学的学情分析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教学重难点。

参考文献

[1]李凡叶,白晓妮,程路,杜若溪.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现代化,2020(02).

[2]王建华.对信息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探微[J].文理导航,2020(12).

[3]汤正.论如何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