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DOI: 10.12721/ccn.2025.157007, PDF, 下载: 30  浏览: 305 
作者: 朱倩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混凝土施工技
摘要: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关键因素和挑战,包括原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控制以及质量检测与监控。通过分析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如裂缝和强度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技术要点和改进措施,以提高混凝土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研究结果表明,严格的技术控制和质量管理对于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结构材料之一,其施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施工技术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复杂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通过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提高混凝土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

1.1材料质量与配比

水泥、骨料、水和添加剂的选择必须符合工程要求和标准,任何一种材料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性能的下降。例如,使用含泥量高的骨料会增加混凝土的空隙率,降低其强度和耐久性。此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也是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合理的配合比可以确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流动性,以及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不恰当的配合比可能导致混凝土过于干硬或过于流动,影响浇筑质量,甚至导致结构安全隐患。

1.2施工工艺与环境条件

从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到养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例如,搅拌时间不足可能导致混凝土混合不均匀,而过度搅拌则可能造成骨料破碎和水泥浆体分离。此外,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风速,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硬化过程。高温环境可能加速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但也可能导致水分过快蒸发,引起表面裂缝。相反,低温环境会延缓混凝土的凝结硬化,影响施工进度和最终的强度发展。

2.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问题

2.1裂缝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是一个普遍存在且难以完全避免的技术问题。裂缝的产生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混凝土的收缩、温度变化、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的荷载作用以及养护不当等。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如果这种收缩受到内部或外部的约束,就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此外,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裂缝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内外温差大,容易形成温度应力,从而引发裂缝。

2.2强度不足问

强度不足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原材料质量不达标、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以及养护条件不满足要求等。例如,如果使用的骨料强度低或者含泥量高,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最终强度。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如水灰比过大,会导致混凝土强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的搅拌不均匀、浇筑不密实或者振捣不足,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缺陷,从而影响其强度。

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3.1原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水泥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并确保其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骨料的选择应考虑其粒径、形状、表面纹理和清洁度,优质骨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不含过多的泥质和有机物,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水应为清洁的淡水,不含杂质和有害物质。添加剂的选择则应根据混凝土的特殊要求,如提高流动性、延缓凝结时间或增强耐久性等,选择合适的类型和用量。质量控制方面,原材料进场前应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确保每批原材料都符合相关标准。在储存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原材料受潮、污染或变质,如水泥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骨料应覆盖或遮阳,避免直接日晒雨淋。施工现场应设立专门的原材料检验区,对每一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其质量稳定可靠。

3.2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需要根据工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然后,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水灰比,水灰比的选择应考虑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过高的水灰比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而过低的水灰比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骨料的比例设计应考虑其级配和最大粒径,以获得最佳的密实度和工作性。细骨料和粗骨料的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以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密实性和抗离析性。此外,添加剂的使用也是配合比设计的重要部分,如使用减水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使用引气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配合比设计还应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气候条件、运输距离、浇筑方式等,以确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性能稳定。设计完成后,应进行试配试验,验证配合比的合理性,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3.3施工工艺控制*

混凝土的搅拌应确保均匀,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搅拌机的性能确定,避免过度或不足搅拌导致的混凝土性能下降。搅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灰比,避免水分的过量添加。混凝土的运输应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凝结或温度损失。运输工具的选择和路线规划应考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保混凝土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施工现场。浇筑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避免出现冷缝。浇筑时应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浇筑方法,如分层浇筑、斜面浇筑等,并确保混凝土充分填充模板内的每一个角落。振捣是确保混凝土密实的关键步骤,应使用合适的振捣设备,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深度,避免过振或漏振。

3.4质量检测与监控

原材料的检测应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确保每批原材料都符合相关标准。混凝土拌合物的检测则应关注其工作性和均匀性,通过坍落度试验、扩展度试验等方法评估混凝土的流动性。硬化混凝土的检测主要包括强度测试和耐久性评估。强度测试通常通过制作标准试块,在规定龄期进行抗压强度试验,以验证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耐久性评估则包括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方面的测试,以确保混凝土在长期使用中的性能稳定。质量监控应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包括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的操作和施工后的养护。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和反馈机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全面研究,我们深入理解了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和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的技术要点和改进措施,为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对于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混凝土施工技术将更加成熟和高效。未来,我们期待在混凝土材料研发、施工工艺创新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炜,孙晓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中华建设,2024,(07):157-159.

[2]廖远平.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研究[J].居业,2024,(03):64-66.

[3]周舟.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3,(12):112-114.

[4]吴妙松.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分析[J].散装水泥,2023,(05):140-142.

[5]洪浩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居舍,2023,(2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