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银行金融数据中,不仅包含客户的个人信息、账户信息,还涉及到大量的交易信息和业务数据,因此银行金融数据对于银行的正常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如果银行仍使用传统的金融数据安全保护措施,银行的金融数据极有可能出现泄露的风险,进而加强金融数据保护手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强化金融数据的保护措施,成为各个银行的首要任务。
一、银行金融数据面临的安全隐患
银行中的金融数据十分重要,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客户都有着重要作用。而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出现了许多黑客和恶意软件对银行的安全系统进行攻击,企图拿到银行的金融数据。甚至有黑客组成团体,尝试使用各种手段入侵银行系统,并破坏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窃取重要金融数据。另外,银行系统中也会被植入病毒和恶意软件,一旦被植入会造成银行的网络系统瘫痪,致使金融信息泄露。同时,还会有不法人员建立虚假网站,诱骗银行的工作人员和客户提供重要数据,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除此之外,在银行内部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银行中常会出现因员工为自身利益,而泄露银行金融信息的情况,面对这一情况,有极大部分原因在于银行的权限管理不当,使部分员工接触到了过多的权限,导致泄露信息的情况出现。此外,银行中还可能出现员工对于银行系统使用的不熟练,导致数据处理不当或者泄露信息的情况出现。而在信息高速更迭的当下,银行系统也会经常出现新的安全防护措施,但是需要银行的工作人员及时更新,如果不及时更新,可能导致银行的安全系统出现漏洞,进而被不法分子利用,窃取银行金融信息。而且银行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会经常与第三方进行合作,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由于第三方对于数据的防护措施没有做到位,导致银行的金融数据泄露。同时如果第三方是境外的机构,由于各个国家的律法不同,也可能出现金融数据的安全隐患。除了对银行金融数据进行网络上的防护,还要对银行的各个设施进行物理防护,避免由于设备的不当维护,导致火灾、水灾的情况出现,使银行金融数据出现纰漏。
二、银行金融数据的保护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
为保护银行的金融数据,银行需要完善金融数据管理制度。在银行中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通过对各个部门中的工作人员颁布任务,确定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如此可使银行中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都要明确的目标,同时了解自身的职责所在,进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会有目的地进行工作。在使用金融数据的过程中,银行应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通过规范的流程,让每一名员工在使用相关数据时,都可有条理地进行工作,避免出现数据混乱的情况。并且,银行的工作人员可通过规范地收集数据、存储数据、使用、传输、销毁等一系列步骤来展开工作[1]。在此过程中,可将各个步骤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使整个流程需要不同的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如此一来在某一个员工出现失误时,其他员工也可及时发现,进而减少人工失误而导致数据泄露的情况出现。银行中为保护金融数据的安全,还需强化访问控制制度,即在访问特殊的金融数据时,需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只有经过授权的工作人员才能对特殊的金融数据进行访问。这一操作可有效避免员工接触到过多的权限以外的信息,减少由于员工个人原因,而泄露银行金融数据的情况,对银行的金融数据有更好的防护。银行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相关政策的调整,制度的更新一定要符合法律法规的变化。
(二)加强人员培训
银行金融数据想要得到更好的防护,员工的专业素养也需不断提升,因此银行可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银行在定期的培训中,可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培训,让员工深刻意识到银行金融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加深员工的安全理念。同时,也可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由于银行安全系统的持续更新,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持续掌握新技术才能更好地使用银行系统,所以可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课,让员工熟悉银行系统,并可熟练地使用银行系统处理数据。当员工可熟练得到使用系统后,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概率也会降低。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可通过对相关实例进行分析来帮助员工认识到银行金融数据的重要性,以及让员工直观地了解到出现安全漏洞的后果和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工作要点[2]。另外,银行需增强安全政策和制度的培训,让员工明确银行中的各个规定,并要求员工可以严格遵守,也要进行数据分类分级培训,使员工了解不同数据需要进行分类与分级,通过不同类别和级数数据的特点,对其展开不同的保护措施,进而使银行中的金融数据都可以得到全面的保护。由于银行系统时常会受到网络攻击,因此银行可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和防护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基本的网络攻击手段与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强化技术防护
银行中金融数据极其重要,因此为保护金融数据不泄露,银行需要建立安全系统。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的安全系统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确保金融数据不受侵害。所以,为避免网络上的恶意攻击和入侵,银行可建立先进的防火墙,通过先进的防火墙,阻止外来的非法入侵和网络攻击。对于银行中较为重要的关键金融数据,银行可采用加密技术,对于重要的金融数据必须使用加密储存和传输,确保金融数据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泄露的风险。同时在出现网络入侵情况时,银行也要及时做出对策,银行可安装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该系统可对银行中的安全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在发现入侵行为时,及时作出防御措施以保护金融数据的安全。并且,应定期进行深度的漏洞扫描和修复,通过扫描对安全系统进行深度的检查,可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修复,可有效防止金融数据被泄露。另外,银行还需对所有金融数据进行备份处理,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银行也可及时使用备份数据进行修复,以确保银行的正常工作。对于比较敏感的数据,银行可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即在处理特殊数据时,需要在固定的场景下进行,可有效降低风险[3]。在银行中,无论是使用防火墙,加密技术或是入侵检测系统,均是为了提高网络完全防护,确保银行金融数据的安全,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和银行的正常运行。
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金融数据是帮助银行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所以银行的安全系统也要经常更新,保证系统处于最新的防护状态,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而银行金融数据保护工作也是一份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仅需要银行的工作人员团结协作,还需要银行的工作人员具有优秀的专业素养,进而帮助银行维持正常运转,保护好客户的个人信息。并且,银行的金融数据具体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技术防护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保护,通过对银行金融数据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使银行在社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博文. 从“开放银行”到“开放金融”:金融数据要素流通的治理应对[J]. 金融监管研究, 2023, (11): 58-76.
[2]胡振鹏. 商业银行金融数据安全研究和实践[J]. 计算机时代, 2022, (06): 14-18.
[3]鲁金彪, 胡国强, 周金赞, 倪灵. 金融数据安全技术现状与趋势研究[J]. 中国金融电脑, 2022, (05):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