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在表达文化信息、传递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言犹未尽,有一种看似常常被遗忘却实际上拥有极大价值的领域永远值得研究者们的观照,那便是语言的词源文化。语言的词源文化在深化我们对语言认识、解析隐藏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词源文化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通过理性的科学研究才能够被对外开放,来让更多人明白其深厚的涵义和价值。本研究将以英语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词源文化的深度研究,同时引入多模态视角的理论,试图为英语词源文化的理解和应用探索新的路径。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宏观上讲,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行、地位崇高的语言,其在科研、教育、商务、旅游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去探索英语词源文化,可对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词汇习得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英语词源文化深度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从微观的角度看,词源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巨大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认可。清楚掌握词源信息,能使得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词汇,提高词汇习得效率。而多模态视角作为一种理论视域,利用该视角研究词源文化,便能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那就是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方式与语言理论相结合,以全面、深入地揭示语言和文化的联系。面对这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尝试通过采用多模态视角,进行深化的英语词源文化理解和研究,解析词源所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以此为英语学习者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词源文化世界。其次,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词源文化的多模态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词汇学习,并尝试通过生动的案例进行验证。最后,研究将对多模态视角下的研究词源文化进行展望,力图提出一些有助于今后研究的具体建议。
为了达到这些研究目标,本研究在方法上借鉴和融合了多模态视角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如何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知方式与语言理论结合,全面、深入地解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本研究也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特点,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试图找出并验证多模态视角下的词源文化应用具有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实证证据。
1.3 相关研究综述
词源的研究在学界早已引发关注,各种角度、方法、动机和目标的研究层出不穷。一些学者关注于词源的历史研究,旨在追溯词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揭示词源背后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另一些学者则着眼于词源的应用研究,考察词源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能力,如何促进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等。更有研究者尝试将词源研究与其他理论视角结合,如语料库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心理语言学视角等,以期探索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然而,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词源文化理论框架,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而多模态视角的引入,提供了词源文化研究的新的理论工具。该观念以其跨学科、整合性的特点,在吸收和整合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同时,试图寻找一种更能够反映现实复杂性的研究视角。它强调的是通过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知方式,以及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元视角,理解和解释语言和文化。多模态视角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词源文化的研究方法,也为词源文化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总结上述观点,无论是词源文化研究,还是多元感知方式和多元学科视角,都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英语词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然而,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真正应用到英语词源文化的研究中,仍需创新和努力,也正是本研究想要达成的目标。
鉴于此,本研究将通过对多模态视角下英语词源文化应用的深入研究,揭示词源文化跨文化交际的重大价值,从而丰富和发展词源研究理论,实现词源研究的新的飞跃。
二、 多模态视角的理论构建
2.1 多模态概述
在探讨多模态之前,一个必别忽视的重要事实既是,人们未能单方面依靠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单一模态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反观现实生活,我们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无论是通过望、听还是触,多模态以其独特优势占据了主流地位。如,看一幅画,我们既包括视觉观赏,又包括心理感知,甚至可能包括听觉理解,从而构成了我们对画的整体理解。此处的“画”并不是单一的视觉元素,而是多模态的集合。因此,在介绍多模态理论时,我们不能只将关注放在视觉模式,而应该是全方位理解所有模态,把握信息在多模态中的传递和交互。
多模态是伴随着看、听、看等感觉而产生的美学反应。如果以艺术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的观念和观感,如颜色、音乐等进行赏析,我们会得到感知上的满足和思考上的启示。这不仅仅是视觉的简单感受,而是多模态的全面体验。这一点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尤其重要,尤其是在语言学习中,词源的理解就是典型的多模态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记忆、思考和理解词汇,它还包括对词源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词源,从而在语言学习中取得积极的效果。
通过高度的细分和细化,多模态理论在许多学科中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如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社会学等,其实是多模态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人们对多模态结构具有深刻理解,并成功进行了多模态研究,如多模态记忆、多模态感知、多模态学习等。多模态研究的显著成果是丰富了学者们对人类感知的理解,并为实际应用,如音乐制作、画作创作、电影制作、教材编写等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此外,多模态研究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领域健康发展的重要助力。
2.2 多模态视角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多模态视角的研究,我们必须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多模态研究的来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如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与诗歌的联合演出,音乐与诗歌的诞生及其相互影响都来自于早期的多模态研究。在此基础上,随着科技发展,媒介的变迁,多模态研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尤其在20世纪,伴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的革新与发展,多模态研究在艺术、传媒等领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从宏观角度看,多模态研究的理论发展是个长久的过程,并没有一蹴而就。从20世纪40年代的心理学研究到70年代的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再到90年代的电视及互联网的兴起,至21世纪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模态研究一直在接受创新和挑战,并且不断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形态和内涵。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多模态研究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学研究与传媒艺术研究,随后在21世纪初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多模态理论的应用深受欢迎,既出现在理论研究中,如多模态课堂研究、多模态教学方法研究,又出现在实践活动中,如多模态阅读活动、多模态教学实践等。可以说,多模态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
2.3 多模态视角的理论框架
对于多模态视角的理论,除了关注其背景、历史与发展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其理论框架,以便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在设计多模态理论框架时,首先要明确的是多模态研究的目标:揭示人类在各种情境中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同时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更有效的词源理解与学习。其次,理论框架涵盖了两个核心元素:模态与模态间的交互。其中,各种模态是独立进行,但又互相影响的。如看一幅画,可以独立地看、听,同时这两个模态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全面的理解。同时,模态间的交互又是多模态理解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模态间的交互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源,并促进学习效果。
经过多年的研究,多模态理论框架经历了由初期的单调模态研究,到现在的混合模态研究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如乔治·理查德森(George Richardson)的“理查德森模型”,约瑟夫·布鲁诺(Joseph Bruno)的“布鲁诺交互模型”,以及最近的约翰·哈灵顿(John Harrington)等人的“哈灵顿感知模型”等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此外,多模态理论框架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在词源理解、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指导下,本研究将以多模态视角对英语词源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预期能揭示科学的词源理解和学习方法,为英语词源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三、 词源文化的认知研究
3.1 词源文化的解读
解读词源文化,个中涵义丰富恰如其分且泛滥,这便需要我们深度挖掘关联真理,通过不断分析与研究,我们才能突破表象,洞察本质。
一方面,我们须理解词源文化是对单词源头的追踪,源头包括但并不限于其母语、形态、声音模式、含义发展及其对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换句话说,单词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以及对应社会和时代独特的内涵。
英语词源,其独特的词源文化,提供深远的延展性,包罗一个词的发展好似回溯词汇历史之 monumental journey。比如,让我们目光转向古希腊词源,古希腊的“philosophy”,是由”philos”(爱)和”sophia”(智慧)组成,直译为“爱智慧”。这个词类直观地揭示了西方哲学思想的根源和核心——追求智慧和知识。通过探索词源,我们可以看到词法规则的变迁,还可以发现隐藏在单词背后的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译者在词汇的选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义,同时也需要考虑词源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如何对话题和内容产生影响。比如在译辞选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源语是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可能会在目标语中没有直接对应。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传达源语的语境和含义。
3.2 词源文化的认知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理解与讨论词源文化的认知机制。这个机制涵盖了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机制,以及心理过程如何影响词汇知识的形成、储存和检索。
词源文化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为我们理解语言的形式、功能和义项提供了独特并新颖的视角。在认知科学中,我们研究的不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现象背后的原理进行抽象和一般化的过程。
例如,浅层认知研究可能主要围绕词法、语法规则、语义系统等。但是,当我们深入到词源文化,就涉及到词汇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关联,如各种表达方式乃至各种意象和符号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
词源文化的认知机制的研究重点是关注单词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如何反映出其背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变迁。比如,回顾英文中的“meat”一词。在古英语中,“meat”原本的意思是“食物”,包括所有吃的东西。然而,在中古英语时期,它的意思逐渐限定为动物的肉。再例如,“gay”的词源,其中的平易近人性让我们明确地看到语言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3.3 词源文化的多模态表达
进一步探索,我们将识识词源文化的多模态表达,基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方式,强调词源信息的多重呈现,不仅包括文字本身,还包括图像、声音、手势等多种表达方式。
视觉对于理解词源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形态学、文化符号、图片演示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饼状图的形式来展示一个词汇的变化和发展历程;通过流程图来解释一个词的发展途径;通过插图来表达一个词的象征意义。视觉表达方式对于提升词源理解及记忆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听觉是另一重要的感官途径。音频、音乐、歌曲等都可以用来加强对词源信息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来记忆一种语言的音素系统,或者通过歌词来理解或记忆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
乃至触觉,除了视觉和听觉,触觉也是我们理解和记忆词源信息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触觉学习者来说,实物、模型、假象等都是理解词源信息的重要手段。
综合各种模态的表达,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词源文化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没顶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词源文化的多模态表达不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也增强了我们对词源文化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在语言应用上有更高的效率。总的来说,词源文化的多模态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野,满足了我们对充分理解和掌握词源文化的需求。
四、 多模态视角下词源文化的应用探析
4.1 词源文化的多模态表述
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包含了不仅性格化笔记,肃穆的新闻报道,模糊的预告片,官方的公报,还有日常的对话、诗歌等等,这也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但是,上述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围绕着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进行。然而,语言的表达是丰富的,甚至可以超越书面和口头,并且可以结合多种表达方式,构造出一种多模态的表达方式。在这种多模态表述中,词源文化就像语言的DNA一样,能够为这种表达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人员认为需要创建和研究一种新的理论模型,旨在结构化对多模态表述中的词源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需要定义并界定词源文化的多模态表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考虑如何将词源、词意,以及语境进行连结,如何系统性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关联。这种理解和使用不应仅限于语言范畴(即听说读写等能力),而应包含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从而实现多模态的整体性理解。
以英语单词”apple(苹果)“为例,它的词源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的表达形式是”æppel”或”appel”。这样的词源文化习俗反映在许多语境中,例如,在基督教信仰中, “apple”是知识和原始罪的象征,也是维京神话中永恒生命的象征。通过以上理解,我们可以领略到“apple”的词源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但是,这还不是所有。通过多模态表述,可以将视觉(颜色,形状),触觉(质感),味觉(口感,甜度)等感官体验加入到对”apple”的理解中,形成一个超越词义的多模态整体性感知。
4.2 词源文化的交互性研究
迄今为止,对词源文化的研究大都依赖于个体的记忆,重视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对于词源和词意之间的直接联系的关注。然而,词源文化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其实也是可以进行社会性、交互性研究的。所谓的社会性研究,就是要关注一词的表达是如何在社会上流传,并最终定型为现在的形态的;而交互性研究则是重视词源文化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的使用,参与者是如何筛选,理解,接受并最终传承的词源文化的。
对于词源文化的这种交互性研究,我们可以以”democracy(民主)“为例。这个词的词源来自于古希腊的”demos”(人民)和”kratos”(权力),意思是”人民的权力”。古希腊是被公认的民主制度的发源地,因此,“democracy”在古希腊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现代的”democracy”一词所指代的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古希腊时期的具体制度。也就是说,通过社会性的传播和交互性的理解,“democracy”这一词源文化,已经脱离了早期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基石。
而且,重要的是,这种社会性和交互性研究,其实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将词源文化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像直接的语言交流那样,可能会因为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产生困扰,而是通过词源文化,通过对词源的理解和研究,完成超越语言,阐释文化的交流任务。
4.3 词源文化的教学模式创新
若说上述两个部分主要关注理论,这一部分则是研究的应用,即是说:如何将这种多模态视角下的词源文化的理解应用于教学。我们相信,将词源文化的理解融入教学,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总体效果。基于这种信念,我们提出了基于多模态理解的词源文化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该教学模式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讲解新词的词源意义和来历,例如,什么是”apple”的词源意义,“apple”的词源由哪些部分组成,“apple”词源历史背景等等。然后,教师结合视听等多种感知体验,引导学生以多模态方式理解新词。例如,通过实物、图片、声音等,让学生全面感知”apple”。
我们期待这种多模态视角下涵盖词源文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实际上,一些基于此理念的先导性实验已经在进行中,初步结果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意味着,如果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为英语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尽管此方法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进一步改善和证实其效果,但已经浮现出了极大的潜力,非常值得我们期待和研究。
五、 多模态视角下词源文化应用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两个词源文化应用案例,以此证实多模态视角对于词源文化理解和应用的独特贡献。由此,可以获得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分析研究。采用多模态视角,我们将语言作为一个包含视觉、听觉、情感等多模态信息的整体进行研究,也更好地体现语言的全面性和复杂性。其中,我们将会引用两个分别从教育应用和跨文化交流两个领域的案例,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将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词源文化在多模态视角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5.1 词源文化应用案例选择
我们对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代表性应用场景进行了综合评估,并用严谨的研究方法筛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马铃薯(potato)”和“电视(television)”这两个英语词汇被选为案例,主要基于其词源的多模态特性以及在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它们不仅拥有丰富的词源文化内涵,而且词源的多模态表现也对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有着深远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两个案例,我们更能够全面并深入地探索和认识词源文化在多模态视角下的应用价值。
“马铃薯(potato)”这个词汇被选为教育应用的案例,主要是因为它的词源文化内涵丰富,多模态表现特征明显,适合于在英语教学中深入探讨。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和思维活跃性,培养其语言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及其教学效效率。
“电视(television)”这个词汇则代表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案例。这是因为它的独特词源艺术性和文化寓意,使其成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的优秀例证。通过多模态视角分析,可以揭示该词源所包含的丰富的跨文化信息,增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效率和深度。
5.2 案例分析与讨论
对于”马铃薯(potato)“,我们首先从听觉层面入手,将其的原词”patata”的发音与英语中的”potato”进行对比,展示其从发音上的变化规律。其次,我们对比“马铃薯”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象征意义,从视觉和感知角度出发,分析这一变化在视觉和触觉上带来的不同感知体验。然后,通过引用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一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马铃薯”这个词汇,让其在学习中理解到词汇的点滴变化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再来看”电视(television)“这个词。其词源组合了两个单词”tele-(远)“和”vision(视觉)“,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多模态分析,可以解析出其深层的跨文化信息。我们首先阐述”television”的发音特点和词源含义,然后结合视觉、听觉以及文化视角,对”television”进行全方位的词源文化解析。通过词源分析,可以揭示出电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全球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这种深度的分析,将会为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5.3 案例启示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多模态视角对于词源文化理解和应用的全面性、细致性和适应性的大大提升。特别是,在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多模态视角能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从而达到深化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对于教育应用,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理解和应用词源,使得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佳。例如,我们可以基于这种全面的理解,利用词源的多模态特性,发展出新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对于跨文化交流,多模态视角能够揭示出词源所包含的深层的跨文化信息,使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更加有效和精准地传达信息,避免可能的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
在深入研究和运用多模态视角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感知,一种创新,是我们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而词源作为语言的基础,其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多模态特性,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六、 结论
6.1 研究成果总结
就综合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化对英语词源文化的理解,探究其在应用中的可能性以及价值。这一目标已经通过严谨的研究过程和专业的研究方法得以实现。特别是我们运用多模态视角,挖掘出了词源文化的内在丰富性和其在语言学习中的有效性。
我们成功地使用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多模态视角,通过这个拓宽了视域的视角,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了已知的和新见的语言和文化的联系。我们清楚地看到,多模态视角能带来更全面的感知方式,跳出语言文字的局限,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整合。在确定多模态视角对于词源研究的启示和应用方向时,我们也考了认知研究的借鉴,以此让词源研究的路径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
在对词源文化的系统化研究分析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了词源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含义,发现词源文化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同时,我们的策略是将多模态视角运用到英语词源的系统化研究中,并在该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已经证明,明了理解词源对于更好地解决英语学习的词汇挑战,获得更深入的语言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力。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施了词源文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检验了我们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如:运用多模态视角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案例。这一步骤中,我们证实了多模态视角能够为词源文化的教学提供丰富和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细致的教学设计和贴切的教学实施,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系统的词源理解,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语言学习掌握程度。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但是总体上,我们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期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全面且深入的英语词源文化理解是一项大胆的追求,而且任何对词源的深入研究都源自于复杂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即意味着,词源研究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广博的文化常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多模态视角确实有助于提升词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这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并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本研究在对深层文化信息的挖掘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虽然我们提出了多模态视角,尝试以此来解读词源文化中隐藏的深层信息,但如何更加精准地解码和引导学生理解词源背后的文化信息,以及如何设计出更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多模态课程和教学手段,都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对未来而言,基于本研究已经获得的成果,我们相信有很多有趣且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索。例如,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词源进行英语学习?如何设计出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多模态视角课程?以及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科技工具进行多模态视角教学?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坚信只有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同样,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也会不断完善和扩展多模态视角,希望能以此为引导,进一步探索词源与文化,以及词源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多启示和帮助。
总的来说,本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深入的研究和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提出,不仅丰富了词源研究,而且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无论是对于语言学学科,还是对于教育实践,都有可能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刘银宁.多模态话语理论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从《白丽尔小姐》的文体特征看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2011,55-56
[2] 钱毓芳,叶蒙荻.语料库与媒体话语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英美主流报刊中的低碳话语研究.2019
[3] Haiyun Gu,L. Ren,Hua Bo.EMI Teaching Practice on Computer Networking Course.DEStech Transactions o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 Science,2019
[4] Fanhua Wang.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llege on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8
[5] Hongxia Niu.Internet+Big Educational Data Base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on Correspondence.2017
[6] Liang Yuan,Yang Lü,Fang Zhou.Current status of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tibial plateau fracture.2018,22:3097–3102
[7] Hao-Dong Xie,Jiong Luo,Tingran Zhang.Triaxial accelerometer applied in 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2018,22:5706–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