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将以“双减”政策为依据,针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课外阅读现状
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指导不足的问题。尽管多数学校已制订课外阅读计划,但这些计划往往不够科学,书目设置较为笼统,未能针对学生个体兴趣与阅读基础进行区分,导致部分学生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困难。课外阅读活动以定期提交读书报告为主,形式单一,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外阅读过程考核不够严谨,部分学生仅将阅读视为完成任务,未能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学校与家长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未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家长监督和支持力度不足,从而影响阅读成效。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培养策略
(一)明确阅读目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阅读目标,使其能够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阅读中去,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相关阅读任务,那么在课后就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读后感撰写、写作比赛等,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自主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同时,教师还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每学期末举行“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定期举办“书香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名家讲座、参加读书会等,引导他们向优秀看齐。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比如,在课前发放阅读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再如,开设语文社团,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究。
(三)开展阅读活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思辨力的问题,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分析与总结,帮助其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通过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活动中,学生需要提前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相关观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演讲或辩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辨力将得到显著提高。
(四)精选情节,抓住关键
“牵牛牵鼻子,穿衣提领子”,我们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读书也是如此。一部文学作品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要化繁为简,去旁除杂,精选全书中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关键情节或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进行品读,这样可以快速、全面、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形象。再结合书中人物命运的走向,探究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阅读《平凡的世界》,通过精选关键情节,分析出孙兰花是农村“守望”婚姻和家庭这类传统妇女的缩影,而孙兰香是新思想下追求自由平等爱情的代表。路遥对她们的态度寄托了自己对弱者的悲悯、对勇者的高歌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有效组合,比较阅读
群文类读,即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类文本展开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精选议题,再围绕议题选择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多个文本组合成“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类”的阅读,从而让阅读走上快车道,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群文类读理念契合语文教材提出的“1+X”阅读教学理念,“1”可理解为群文类读的逻辑关联点,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点而定,没有具体要求;“X”可理解为群文类读中“类”的阅读。它与“八面受敌”读书法有很大区别,“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划分议题时“博”,深入阅读时“专”,而群文阅读是选择议题时要“专”,选择书籍时“博”。
(六)名家读诗的诀窍
如何阅读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前人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第一,读诗之法由下而上溯。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试取唐贤古诗熟复之,逆观于魏、晋……准此可以得读诗之法矣。”这里李重华谈到了读诗的源与流问题,他认为读诗由下而上溯,从唐贤古诗始,上溯至《楚辞》《三百篇》,如食之品味,不仅其味渐浓,更可“叹其弥旨”。第二,朗读以昌其气,吟咏以玩其味。晚清曾国藩《家训》:“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他强调读诗先要高声朗读,读准音调,读出气势,不急于分析;然后要慢读、低吟,在反复低吟中,品味、领悟书中蕴含的意义。第三,诗的欣赏需要“妙悟”。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的欣赏需要“妙悟”,即读者感触通达,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即可,不一定非得有清晰的说明,或者要归纳出什么“意义”之类。
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的运用也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不断实践,不断“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悟”,反复地琢磨,才能去掉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的自觉性,掌握和灵活运用阅读方法与技巧。
结语
“双减”政策给初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断丰富课外阅读内容,为学生阅读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创新阅读模式,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总而言之,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趋势,以新课标为依据,深入了解当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从而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彦.“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01):185-187.
[2]袁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7):56-57.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3.07.041.
[3]李玉晓.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23.DOI:10.27216/d.cnki.gysfc.2023.0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