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正确道路的指引。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为新时代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党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凝聚力量、破除万难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面临着众多风险和挑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验多的理解和运用,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将文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辉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一)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首先,我国文化发展道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本着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原则,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前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党和国家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基调,以此引领前进方向。最后,正确的发展道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
(二)文化发展的目的
在我国,党和国家一切事业的开展都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指向,力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引导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以改革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国文化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提高文化的开放程度,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同时在文化交流中积极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文化创新的速度和质量,实现文化的全面升级,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发展与建设要以一系列的理论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为指导现实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南,确保了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二)牢牢把握住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党要一直站在文化发展的最前沿。[1] 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注重巩固和完善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确立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当前,面对全球化的浪潮,筑牢文化阵地,更要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尊重文艺规律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才能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抵御各种文化风险与挑战。
(三)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和享受者,代表着文化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立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反映人民的呼声,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文化发展的最高评价标准,生产出一批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启示
(一)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党在新时期探究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道路的艰辛历程,证明了要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精神作为文化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文化工作不能搞形式,更不能做无谓的说教和空谈。文化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与基本国情相结合。在文化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态度深入实际,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使文化建设具有真正的实效性,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局面。
(二)增强文化认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精神基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随着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这种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不断侵蚀我国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企图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3]因此,必须要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引领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凝聚思想共识,夯实文化根基,筑牢文化自信,自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三)发展文化的民族特色,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独特优势和民族特色,要想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就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首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保持思想定力,在坚守阵地的时代进程中开拓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其次,提升文化话语的感召力,既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掌控文化话语权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善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 [4]最后,要加快实现文化创新。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
[3]李静.文明冲突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人民论坛,2015(20).
[4]石书臣.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及其发展导向[J].道德与文明,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