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最新修改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欣赏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欣赏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懂得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度,从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因此音乐教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重视并开展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自我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在平时参加教研活动与调查中发现,很多地区的音乐老师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手段守旧,教学思维不清晰,或者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山区,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并且花足时间研究如何上好欣赏课,有的老师甚至直接跳过,或者只给学生听一遍乐曲,照着教材简单说说音乐所表现的主题内容、音乐背景或者是演奏的器乐知识,一个单元的欣赏作品,半节课的时间不到就视为完成教学任务了,学生一头雾水,竟不知道课堂的主旨和目的何在。长期影响下,学生只会对欣赏课一知半解,难以掌握对欣赏的曲目的鉴赏技巧和感悟能力,更难体会音乐鉴赏课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些做法既不符合新课标背景下科学的音乐教学理念,更无益于音乐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们音乐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以及学生们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欣赏
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认知思维,主动建构和提升对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与原有的知识和概念联系起来,作出适当的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去假设,去联想,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作者的创作环境,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等,把自己带入乐曲中。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引起认知冲突,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专心倾听,认真思考回应和对自己问题的确证找到自己理解切入点。以《狮王进行曲》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创设森林舞会的情境,学生思考和讨论森林里有哪些动物,这些动物的叫声是怎样的?它们的神态是怎样的?它们会做些什么?学生扮演自己喜欢、了解的动物形象伴随着乐曲参加“森林舞会”,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理解乐曲、演绎乐曲。
(二)用心聆听,感知乐曲
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所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可见聆听的重要性。聆听,是音乐感知的基本途径,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式。聆听的方式也有很多,有初次聆听、完整聆听、分段聆听、反复聆听、与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比聆听等等。首次聆听,学生对乐曲初步感知;反复分段聆听,学生理解乐曲、记忆旋律、感受音乐、即兴创编、表现音乐;完整聆听,演绎乐曲。聆听的方法很多,为了每次的聆听都有收获,教师在不同环节应该设置有效的问题,在音乐欣赏课中,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聆听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画图形谱,理解乐曲
图形谱是用图像记录声音,可用一些符号或画实物图形将音符按照不同规律进行标记,它能帮助学生把复杂、抽象的音乐要素变得简单、具体,使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变化,以及感受音乐的情绪、音乐的形象和记忆音乐,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画“图形谱”去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乐曲欣赏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比如德国奥尔特所作的《在钟表店里》,这是一首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的欣赏曲目,全曲接近五分钟,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这么长的曲目是比较难的,因此借助图形谱可以把乐曲梳理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教师用画钟表来标记A段和A1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用画不同的钟表表示不同乐句、不同音乐形象的声音,速度和力度发生变化时,可用不同的线条或符号表示,这样学生不仅有条理的记忆旋律,还有利于攻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四)多维展现,演绎乐曲
1.声势体验。声势是奥尔夫首创的音乐活动形式,它用身体作为乐器,以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等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训练。声势活动是成本最低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己身体部位的拍打体验歌曲不同的节奏和力度,深得教师和学生喜爱。声势活动不仅在歌曲教学中常常用到,在欣赏课中也同样受到师生的青睐。比如欣赏乐曲中主题旋律的学习部分时,学生可以一边唱旋律一边用适合歌曲特点的声音选用我们身体的部位。如我们可以选用拍手和拍腿表现《在钟表店里》的主题旋律,从拍手渐渐拍至肩膀来表示渐慢渐弱的乐句,学生在体验中能清楚地辨别速度和力度,并能加快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
2.律动感知。“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只要让他们动起来,学生思维就更活跃,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运用律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孩子在律动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熟悉音乐节奏,所以节奏与律动在音乐活动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融入律动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四肢协调能力。律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情感表达意境与动作特征结合起来,从体现歌曲内在的韵律来创编律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音乐的审美能力。
3.器乐辅助。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伴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即使是嗓音先天条件不足的学生也能愉快、自信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器乐伴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入器乐的伴奏,不仅要考虑音乐速度、节奏的准确,还要兼顾同伴的演奏统一。因此,乐器伴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型打击乐器最受师生欢迎,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争抢着要参加演奏。如果课堂中学生可以人手一件就再理想不过了,当然,有的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可能无法做到人手一件,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打击乐器,比如沙锤,教师可以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塑料瓶子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既好看又实用;可以用竹板做成响板;课堂上还可借助身边的物品当器乐伴奏,比如笔盒、桌子、木质的凳子可以当鼓拍,好听又方便;只要用心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当器乐为音乐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五)发挥想象,升华乐曲
发展欣赏能力与学生的想象能力关系密切,想象能力愈强,欣赏能力愈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音乐的感受是没有标准,所以教师不要过度引导,给学生固定答案,应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去联想,张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中自由翱翔!
1.结合内容,浮想联翩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乐曲表达的内容去想象事物的形象、情绪,再通过表演表现音乐的形象。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欣赏的乐曲也相对难一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编曲背景和作曲者的介绍去联想,进入情景角色,想象乐曲的故事情节。如三年级的《水族馆》,学生通过聆听乐曲引导学生想象各种各样的鱼儿游动的样子,再逐步引导学生想象水族馆里有什么动物、植物,它们的形象是怎样的,它们会做些什么?从而鼓励学生模仿各种物体的形象,激发学生勇于想象的情感,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水底世界的奇幻景象。如欣赏《黄水谣》这首音乐时,我结合冼星海的生平,引导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尝试说说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体会音乐家冼星海所具有的热爱祖国、热爱音乐的精神。
2.课堂留白,思绪翩跹
课堂要留白,教师要忍得住,放得下,多给学生思考、想象、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老师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因此把课讲得满满的,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分不清重点,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很不利。欣赏课教学也一样,我们要多给课堂留白,尽可能多地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听音乐时大胆想象与联想并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培养他们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以此帮助他们打开想象与联想的大门。还要努力营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乐于交流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内驱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艺术这个性及独特发现,提供多种选择,加强个别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艺术学习体验和成果。学生在思考和创新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四、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与当代学生契合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书写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董高琴.探析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现状与教学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年23期.
[2]关洋.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年11期.
[3]鹿巨荣.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读与写,2021年4期.
[4]李志凤.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探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