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蒋建科认为,农业科技新闻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是对新近发生在农业科技领域的事实的报道。“可以把农业科技新闻看作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的交叉学科。”
此类新闻有着自己的特色,蒋建科将之总结为:科学性、可推广性、季节性、地域性、政策性、可预见性、反馈率高以及持久性较强、时效性较弱等特点。与之相应的是,农业科技新闻在采访报道技巧方面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各位给予关注。
一.如何做好采前准备?
对于没有丰富积累的新记者或者对选题不熟悉的记者来说,做好采前准备,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准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不熟悉选题知识的补课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查询;二是采访对象的确定和联系;三是采访提纲和问题的拟定。
面对一个不熟悉的选题,采访前对相关知识进行“补课”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问出问题,问好问题。同时,当对相关知识和背景有一定了解后,才能站在读者角度和媒体角度,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对话,实现预期目标,并得到被采访对象的认可。
例如《四川农村日报》曾在2016-2018年连续多次跟踪报道四川生物可降解农膜的推广使用,该技术经过省农科院近十年的不断尝试才成熟,每一次报道都要在回溯之前的成败,在此基础上,才知道现下的突破是如何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真相、真实是不断发展的,对某一时间段的客观现实做“切片”观察是必要的,此外,也要做长时段的跟踪报道,这样才能抵达真相。“新闻关心的是“此时此地”,历史关注的是“彼时彼处”。在马克思笔下,历史和新闻之间的关系却是“共外延”(co-extensive)的,”沈荟、熊涛认为,“马克思在新闻报道中‘发现’了历史,不是把历史当作一门学科,而是当作一种研究方法,凭藉它来思考社会现象复杂性的语境。”由此可知,可降解膜“成熟”的标志是它降解的时间与水稻成熟的时间相一致,这样便既有保温保水的功效又不妨碍下一季的耕作,且省时省人工。
第二是采访对象的确定和联系。首先,围绕选题确定一个主要采访对象,总的来说,农业科技的主要采访对象是农业科学家和专家们。然后,再根据选题确定其他辅助的采访对象,如技术的使用者农民或者业主,当地的农业生产职能部门或者乡镇领导等。
科技类的选题一定要注意收集“客户反馈”,这一点科技工作者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收集的样本可能没有那么全面。记者的采访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点。实际上,每一项科技在农户的田间应用中会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收集这些不同,尤其是相左于实验结论的,会帮助农业专家查漏补缺,完善技术体系,在做推广时,为农户想的更周全。
例如在推广覆盖免耕技术时,有基层技术员提出,一线的生产情况要复杂很多,要考虑“覆盖”需要多少人工,要考虑其他竞争性技术,比如粉碎还田等,但凡有一个环节没捋顺都会影响推广。
第三,就是采访提纲和问题的拟定。对于新手来说,这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弥补经验不足带来的缺陷,给自己在采访中赢得消化采访内容的时间。
如果是熟手,可以直接聚焦最核心的问题,提高采访效率,再以降解膜为例,问题可以如下:这次的成功是哪些关键技术指标有了改善,是什么导致了指标的改善,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是否一致?
如果是生手,则不要回避一些基础性问题,如:该技术的渊源、发展阶段、技术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等。随着时代发展,这些虽然是例行问题,但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也需要及时更新答案。对于科技报道来说,“经验主义”最要不得,在此意义上新手、熟手都在同一个起跑线。
二.如何判断被采访对象的回答真实准确?
记者不仅仅是录音机,而是要学会辨别和分析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内容的真实性。总体来看,从平均受教育程度来说,科学家>行业管理人员>种养殖大户>小农户。根据这个对采访内容的可信度进行排序似乎是可行的。但不能忽略的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有各自的利益考量,有不同的立场和站位,在此意义上,科学家如果有意隐藏或歪曲一些信息的话,其危害性更大,因此,必须对采访内容尤其是敏感的、陌生的、据称“价值重大”的内容进行充分验证。而对于不同的信息源,验证的方式和难度也有不同。
譬如笔者曾采访一位基层水利工作者的专利技术“折叠堰”,通过提高泄洪速度,可以显著增加水库蓄水量,但省水利厅一直反应平平。记者通过走访大量基层水务工作者,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水利科技发明 推广咋就这么难?》报道获得省新闻奖,文中提到“堰”的维护整修常常是包含在整个水库项目中,没有专门改造折叠堰的项目。总之是体制不灵活之过,不是技术有问题。
农业企业也会倾向于夸大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有效性,对此,首先要获得专家,最好是第三方专家,而非受雇于该企业专家的评价和建议;其次,要了解行业中同类产品、竞争产品的优缺点,有了参照系和坐标就知道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再次,如果能要到客户的名单,随机采访客户获得其反馈,能有助于了解产品在应用中的问题和效果。
例如,曾有企业在奶牛养殖场用蚯蚓处理牛的粪便,宣称较好了解决了牛粪污染的问题。但其实,牛粪中的胶质迄今没有理想的分解还田办法。当然蚯蚓粪肥是非常的可循环肥料,对于减少牲畜粪便污染、改良土壤有很好的效果,但在写作的时候,要对问题做准确的拆分,分为不同层面、不同类别,不能大而化之,对读者造成误导。
最后是在农业一线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者,他们的生产条件和计算盈亏的能力千差万别,尤其是小农户算账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趋于保守,有些为了迎合在场的领导,又略显浮夸。对此,记者要有自己的坐标系,知道一些基本数据的平均水平,比如亩产,亩均人工、农资投入,现在的平均劳务费等。在采访对象的数据略有“离谱”时,可以追问“偏离”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原因不成立,则可判定信息有水分,如果理由成立,则可以把采访调查推向更深一层。
三.如何充分利用采访素材?
对采访素材的使用有多个维度;如果仅仅是用来完成一篇报道,那么很多信息就浪费了,因为采访时,人们思维难免发散,会有一些“旁枝”等次相关、不相关话题被牵涉进来,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裁减”很多。因此,致力于成为专业、资深农业科技记者的话,一定要学会分门别类的积累有价值的采访素材,作为自己的“资料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它要支撑整篇报道的问题阐释和论据,有宏观现象,有说服力的结论,有数据和案例;
其次,之前的采访素材也能成为下一篇素材的支撑性观点或者反驳性观点,它可以带出下一步有待探究的问题,或者新的角度与思路,可以是横向的扩展,也可以是纵向延伸。比如解决猕猴桃的“空心”问题,一开始以为它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肥料和土壤的改良来解决,后来发现它也涉及到人工成本;与之类似的还有葡萄的疏花疏果,当技术掌握之后,劳力投入和增收的部分是否可以相抵?这些因素有时还会交叉起作用。
上一篇报道的结尾,可以作为下一篇的开始,当记者能将采访素材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报道的分量也会越来越重,当它越能看到复杂性关联,就离真相越来越近。
再次,习惯了积累并梳理采访素材的记者,在专题报道中会更加游刃有余。专题报道能彰显专业报的专业与深度,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解渴式”阅读与全景阅读的流畅感,因而近年来受到各农业报的效仿与学习。
但是农业技术方面的专题整合难度大,素材来源广、内容类型多,以往的积累在此时能帮助记者条分缕析的搭建写作框架,降低写作难度。
参考文献
1.沈荟 熊涛,“学术性新闻”: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的社会历史写作;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9:16-18
2.陈忠权,农业科技报道应注意典型引路和问题挖掘,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57-59
3.李建军,做好农业科技专题报道的方法,科技导报,2017,10.27
4.张佳文,浅谈县级电视台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新闻研究导刊. 2017,8(06):228
5.蒋建科,农业科技新闻采访与写作,科技传播,2015,7(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