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一般来说,新闻采访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完成,如果采访中能实现传播者和被访者的双向奔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一个成功的采访就实现了。因此,如何有效地与采访对象沟通与合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了解采访对象 进行充分准备
高尔基说:“寓于感情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新闻作品本是传播者与受传者联系、沟通的纽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采访前,记者应该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他们的背景、经历、观点等,以便更好地把握采访的重点和方向,并与他们更轻松地沟通。
比如,在采访一些名人时,不要开口就问: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您的年龄是多大?很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相反的,如果我们问出“您大学毕业后并未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这么多年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在采访一些企业负责人时,不妨开门见山式的问:最近公司有哪些大事?或者抛砖引玉式的问:对近期发生的某种现象、某些重要政策、某些言论,您怎么看?
记者与受访者的“双向奔赴”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要了解采访对象的需求。比如,在全国两会、达沃斯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中,受访者可能受各种限制在台上发言意犹未尽。此时面对记者的采访,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不过,通常这些大型活动采访时间比较紧凑,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通用型提纲。
总之,记者在与受访者初次沟通时一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才能与受访者得以双向奔赴,从而对采访话题一拍即合。
制定采访方案 选择合适时间
在了解被访者基本情况后,就要制定合理的采访方案、选择合适的时间。记者在做一些采访时,往往会被被访者告知:“我只有20分钟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精炼采访话题并做足案头准备工作。这有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注意:
首先要明确方向:是正面宣传还是批评报道?要接地气还是偏严肃?要全景式还是细节性?其次要明确主题:比如主题是“‘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采访提纲、回答内容都要往这上面引导,如果企业家谈品牌营销就是偏题了。三是要明确身份:采访对象是身兼数职的名人,这时就要搞清楚记者在什么场合下采访他,他当时用的主要身份是什么。企业家?专家?代表委员?是否负责这一领域?不合时宜的问题会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严重影响后续采访合作。四要设定程式化的采访提纲——“共性问题+个性”问题。比如,同样采访做人工智能的企业,百度和科大讯飞的产品不同,我们的问题侧重点也可以不同,最后从不同企业的不同角度来写行业,会形成一个比较丰满的稿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还要注意不同人群的采访关键词。比如,政府官员要从国家战略布局、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监管措施、前景展望等“政策+方向”的角度提问;对专家学者则需要从政策解读、产业前瞻、对具备争议性的热点问题的见解和想法,以“解读+建议”的方式进行;对企业家则需要从企业实践经验、行业发展前景、未来发展蓝图、发展诉求等方面以“实践+前景”的方式进行;对企业公关的采访则需要从“原因+措施”的角度,了解(负面)发生原因、解决措施、后续管理等。
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首次举办了“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与会企业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家90家、中国500强78家、央企100多家、民企200多家。既有能源、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等传统产业的领军企业,也有跨境电商等新经济业态的杰出代表企业。作为企业代表他们如何评价“一带一路”成就?其所在企业为“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哪些贡献?
在充分梳理论坛的议程和主要亮点后,笔者将采访与会企业家代表作为采访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做了充分的采访提纲。在会议进行间隙,笔者以“企业家谈‘一带一路’”为主题,一共采访了12位企业家,在当时的党央媒报道中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笔者之所以能在不到3小时的会议中,采访到十多位企业家,就是靠精细的采访方案和与受访者的有效沟通。
保持充分耐心 坚持尊重为上
记者职业生涯中一般碰到的都是很了解采访节奏和内容的受访者,这对记者来说可以很方便的止住话头或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是有时也会碰到“漫天发散”或者跑题的受访者,这时记者是直接打断还是有技巧的将话题拉回?
有经验的记者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做法,提前做准备、做预案。比如,在参加全国两会、进博会等大型活动前,由于采访对象的身份和行业为随机,因此预先准备通用提纲,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时间充分,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准备更为细致的采访提纲。与此同时,预留空间,除非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入,否则不建议将问题越问越窄,需要给受访人一定的回答空间:不轻易提问yes/no的问题。再者,适时引导,从受访者天马行空的回答中及时抓住重点信息,引导对方顺应采访思路回答。并充分尊重受访者的意见和立场,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用的开头话术可以如下:您对XX政策有什么样的理解?您如何看待XX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您认为XX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挑战/机遇是怎样的?您的企业在XX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得到了怎样的成果和经验?您认为在未来的监管中有哪些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的方面?
多年前,笔者在做一个大型调研采访“你心中的县委书记”时,需要采访街头百姓和机关干部,刚开始街头很多百姓并不知道现任县委书记是谁更无从谈对县委书记的印象。在与团队其他记者沟通后,我们调整了采访提纲。将问题列为:您在哪里见过县委书记?县委书记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哪些?由于问题更接近百姓生活,所以受访者不仅乐意配合,而且讲得内容很充实。
总之,记者与采访对象双向奔赴是采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记者可以获取到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为后续报道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采访对象也可以感受到记者的关注和尊重,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配合记者完成采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