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
DOI: 10.12721/ccn.2025.157013, PDF, 下载: 38  浏览: 415 
作者: 包塔娜
作者单位: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绰勒中心校,137622
关键词: 小学音乐;传统文化
摘要: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活动。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文化理解,是指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与阐释的能力。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音乐艺术,欣赏音乐作品,领会音乐的重要价值,认识音乐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根据音乐课程的主题背景深入挖掘课内外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艺术宝藏。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更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包括宫廷、文化、宗教和民间音乐,其中以民间音乐最为丰富,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教师挖掘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在音乐课程中组织各类活动,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演出等活动中感受音乐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不充分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准备不够充分。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涉及多个方面,如传统民族歌曲中的文化背景、传统乐器、乐曲等,一些教师对此不了解、不重视,导致准备不足。

(二)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对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以及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不佳,导致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只能局限于一些有限的活动,无法引领学生探究文化内涵。

(三)课后评价不够综合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施科学评价,可以发挥诊断、激励与引导的作用。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限于结果,缺乏过程评价,无法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课程主题内容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基于新课标中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文化相关教育,教师应当基于课程主题内容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整理与重新组合,设计丰富的教案、课件、微视频等。可以利用工具书或互联网搜索资源,在智慧平台上获取教学资源,提前将资源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进行全方位的备课,可以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在《游子吟》教学中,这首歌曲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的同名诗创作的,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如孝亲敬老与知恩图报的观念,是非常好的德育资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挖掘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履历、孝道等方面的文化资源,准备诗歌朗诵、歌曲音频、相关图画与动画等,将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蕴含孝亲敬老元素的课件。另外,教师可以推送关于孝文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回顾这首古诗,阅读关于孝文化的知识,联系生活想一想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自己应该怎样做,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初步反馈,教导学生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尽己所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好好学习,回报父母。

(二)创设文化导入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基于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因此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课程情境,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交流与探讨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提前准备的音乐相关文化资源,借助多媒体工具与智慧平台,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文化导入情境,呈现图文并茂的课件,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展现 3D 模拟动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 VR 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例如,在《牧童短笛》听赏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主题与图文内容,要提前准备与短笛相关的图文知识,如清代袁枚创作的诗歌《所见》、近代画家李可染创作的国画《牧童悠笛》等。首先,引入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背景乐播放悠扬的笛声,画面展示国画“牧童悠笛”,以此营造蕴含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笛声的特点是什么?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吗?”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再提出与本课钢琴独奏相关的问题,如“如何用钢琴模仿笛声呢?”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学习与探究,听赏钢琴独奏。

(三)展现歌曲文化背景,付诸感情学习演唱

很多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其中一些歌曲与传统文化相关。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需要根据课程主题与主要内容明确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网络上挖掘与之有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课堂上展现歌曲文化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引领学生演唱,可以促使学生付诸感情学习演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演唱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文化理解素养。

(四)组织音乐听赏活动,结合文化进行欣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还需要深入挖掘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资源,包括实物、图文与视频等数字资源。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程主题组 织音乐听赏活动,展示古典乐器,播放传统乐曲,展现相应的画面,营造传统的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地聆听、欣赏,进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突出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彩云追月》听赏教学中,本课的主题是民乐合奏,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赏歌曲感受其中的意境,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与意蕴之美;熟悉音乐主题,积极参与主题表演活动;掌握民乐相关知识。首先,教师播放这首民乐合奏乐曲,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说说自己都听到了哪些传统乐器的声音,并分析这些乐器的声响特点。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这首乐曲采用了五声音阶写成,具有简单、质朴、线条流畅、抒情优美的特点,主要运用了笛、箫、琵琶、二胡、中胡、扬琴、古筝等乐器演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试着欣赏,之后进行解答,如第一段中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在平和中凸显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吊钹等敲击声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之感,表现出传统音乐的意境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内涵,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结合课程主题和教学目标引入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帆《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运用与解读》,《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 33期。

[2]  王照璟《小学音乐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亚太教育》2023年第 10期。

[3]  尹航《论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创新中的有效渗透》,《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年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