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策略
DOI: 10.12721/ccn.2025.157478, PDF, 下载: 58  浏览: 534 
作者: 张梅兰
作者单位: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风平民族中学,678400
关键词: 初中音乐;乐感;培养策略
摘要: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激发艺术潜能的关键。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美、情感深度与和谐之美。本文旨在探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乐感基础。

乐感是指个体对音准、节奏、速度、气息、装饰音、情感等构成音乐的要素的感觉。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均属于乐感的组成元素。初中音乐教学应致力于科学策略,精心培育学生乐感,使其能精准捕捉音乐特质,领悟作曲家情感,进而在欣赏中汲取灵感,将个人风格融入创作与表现,让音乐成为表达自我、沟通心灵的桥梁。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意义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鉴赏是一项重要的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开展优质的音乐鉴赏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乐感,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乐感的过程中,会对音乐中的人文元素加以适当改编,并通过一些特定的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美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理论知识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把握音乐旋律、节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学生乐感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活动,以此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引入动作、动画、设计问题、演唱或演奏乐句等方式,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例如,在教授《七子之歌》这首经典歌曲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音乐理论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即澳门回归的历史时刻与诗人闻一多的深情呼唤,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如何运用五声音阶表达深情与哀愁,如何通过音高变化体现歌曲的情感起伏。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对旋律理论的感性认识,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为了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引入动作元素,让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利用动画技术展示旋律线条,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直观可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歌曲中的哪些部分使用了重复手法来强化主题?”;或者让学生尝试演唱或演奏歌曲中的关键乐句,亲身体验音乐理论的实践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七子之歌》所蕴含的音乐元素,还能够在参与中建构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促进乐感的全面发展。

(二)组织校园音乐活动

适当组织校园音乐活动可以拓宽音乐教学的平台,并让学生受到活动的影响,积极参与课外的音乐欣赏、表现、创作等活动。为了通过音乐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潜移默化地将培养学生乐感的细节工作渗透到指导环节中。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教师、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进行合作,通过线上交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实践中,教师可以音乐教学单元主题为切入点,组织校园音乐活动,也可以结合重要的节日、社会公益活动等组织校园音乐活动。

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这首歌曲或以其为核心灵感,设计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学唱,通过集体合唱或个人独唱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歌曲中蕴含的温暖与力量,感受音乐跨越国界、连接人心的独特魅力。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细节,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歌曲的音乐特点与情感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歌曲、器乐演奏还是音乐剧片段,都能成为学生表达爱心与美好愿景的载体。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指导,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音乐作品,并在完成后进行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为了增强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教师还可以邀请其他学校的教师、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作为嘉宾或指导老师参与活动。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表演热情。同时,与其他学校的合作还能促进校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三)积极利用乐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应多样化。与传统的聆听音乐的方法相比,器乐教学能带给学生相对完整的体验。乐器进课堂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它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拥有实际弹奏的体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入门曲目,鼓励学生运用初步掌握的演奏技巧尝试演奏乐器。这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演奏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不同种类的乐器,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了解不同的乐器,提高不同乐器的演奏技能。课堂乐器教学按难度及教学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了解乐器的基本特点和掌握易于演奏的乐器两个方面内容。以了解乐器基本特点为目的的实物学习,主要以不定期地学习各种乐曲为主。这类乐曲通常使用单一乐器,如《帕米尔的春天》中的笛子、《二泉映月》中的二胡、《瑶族舞曲》中的长鼓等。在易于演奏的乐曲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熟悉的乐器或易于演奏的乐器模仿音乐片段、伴奏或简单谱曲。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演奏能力选择合适的乐器,在传统的聆听教学中加入实物乐器的讲解,对乐曲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演示,增加音乐教学过程的细节和体验感,以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和培养良好乐感的重要时期。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结合教材高效传递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强化理论知识教学、组织校园音乐活动、积极利用乐器等途径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提升学生的乐感。

参考文献:

[1]冯雅.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07):89-91.

[2]杨颉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3,(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