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DOI: 10.12721/ccn.2021.157046, PDF, 下载: 329  浏览: 3050 
作者: 李海凤
作者单位: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九龙小学,6527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策略
摘要: 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枯燥乏味的计算学习过程变得富有情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教师要积极利用创造性思维,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开展积极主动的思考,教授学生有效的思考方法和实用的计算方法,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高效,为学生未来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有不少学生在计算时为减轻计算负担而使用计算器或者手机计算。对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能力之强弱取决于小学时期的训练与积累,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计算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

一、 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规律

数学计算题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要善于利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知识间的规律,促使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教师在进行引导思考时,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学生将精力与注意力都集中到知识上面以后,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确保学生在专注的思考与分析过程中,总结出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减法》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5以内的加法,教师可以利用手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随机伸出几根手指,让学生快速说出再加几根手指就是5根。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对于5以内加法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回顾,接着教师就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学动画,有四只气球,飞走了1只,还剩几只?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可以快速说出还有三只,接着教师又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5以内的减法计算题,请学生自己计算,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刚才这种计算方法是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减法,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来引出减法的概念,确保学生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减法的概念掌握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从浅入深实施训练

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要从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来实施的。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加减法计算,到了二年级就要学习乘除法计算,从一位数到两位数,从基本的算法到有各类括号的算法,从自然数计算到分数、小数以及负数计算等。可见,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对数的认识的变化,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计算能力。如果缺少足够的计算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提升。比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目较大,很多学生易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就可运用直观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相乘的技巧,以确保计算没有差错。就以14×10为例,教师可准备一捆捆的十个一组的木棒,分别发给班上的14位学生,让全体学生计算这14位学生一共有多少根木棒,并列出算式。从整十数相乘发展至任意两位数相乘,通过这一从易到难的过程,学生逐步掌握了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手段,逐步提升了计算能力。又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一开始不要直接给出整数位与整数位、小数位与小数位相加的原理,而是结合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情景来帮助学生进行运算。对于算式“1.5+3.5=?”,可转换为计算买一支价格为1.5元的铅笔与一本价格为3.5元的笔记本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购置文具的体验,就能较为容易地联想到小数计算的规则,解题就会更为顺畅。再如,对于算式“5-3.6=?”,可转换成称重的情景:袋子里有橘子和葡萄两种水果,一共重5千克,其中橘子重3.6千克,葡萄重多少千克?通过将小数加减法算式转换成为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即可破除学生在理解题意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三、引导运用好算理和算法

对学生而言,计算能力肯定是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数学计算来说,对算法和算理是否能灵活运用将直接影响计算的结果。鉴于此,教师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时应当突出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坚持平等的原则,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保证计算教学富有实效。对于题目“一根长度为3.5分米的铁丝,要将其分割为数小段,每一段为0.4分米,那么可以做成多少段?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分米的铁丝?”,大部分学生都能算出“一共能够分为8段”,但在剩余长度的计算中却有很多学生弄错。分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未掌握好算理和算法,只知计算出整数和余数,却未注意到数位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算法和算理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好数位的用法。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掌握各类计算概念与方法,为学生学好运算夯实基础,并通过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 山西教育(教学), 2018(3):54-55.

[2] 王敏[1], 黄容[2].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 科研, 2019, 000(005):P.88-88.

[3] 胡宝凯.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 考试周刊, 2018(16):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