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戏剧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DOI: 10.12721/ccn.2024.157560, PDF, 下载: 216  浏览: 1152 
作者: 吴彤
作者单位: 漳州市长泰区实验幼儿园,363900
关键词: 幼儿园戏剧教育;儿童发展
摘要: 在中国,戏剧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被明确界定并发展已有十余年,然而许多一线教师仍对此感到困惑。本文将针对当前戏剧教育发展现状的内在原因,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含义,戏剧教育在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师戏剧教育素养的提高进行分析阐述。

众所周知,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在模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儿童是“演员、剧作家和导演的集合体”[1],他们都具有吸收力的心灵。因此,教师往哪个方面、何种程度地发掘儿童的潜力对儿童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 戏剧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相较于西方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我国的幼儿园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发展起步较晚。时至今日,戏剧教育也未能以普适的状态进入幼儿园课程体系。许多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仍然对戏剧教育在幼儿园的运用十分迷惘。

迷惘现状的背后,是对幼儿园戏剧教育的认知缺失。首先,大多数一线教师缺少关于戏剧教育的理论支持,尚未明确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含义,不能正确运用幼儿园戏剧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其次,实际案例还不够成熟,适宜本土的幼儿戏剧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师无从“学”起。因此,对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认识迫在眉睫。

二、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含义、内容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指“以3-6岁儿童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一种艺术课程,旨在引导儿童用戏剧手段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逐步丰富自己的经验,进而成为一个开放、会合作、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2]戏剧教育课程应该尊崇儿童的戏剧天性,洋溢儿童的审美精神和游戏精神,帮助他们发展为身心健全的完整人。

戏剧教育包含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环节,三者互相循环促进。幼儿园戏剧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因为它“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故事表演、童话剧表演,还包括一些我们不太熟悉或不太关注的内容,比如‘戏剧游戏’(drama game)和‘戏剧性游戏’(dramatic play)。‘戏剧游戏’是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性游戏,旨在鼓励幼儿运用戏剧符号(表情、动作、语言)表达,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戏剧性游戏’是幼儿的自发游戏,是基于幼儿已有的角色游戏发展而来的。”[3]戏剧游戏和戏剧性游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被赋予教学性的,而后者是自发性的。事实上,戏剧游戏和戏剧性游戏和其他我们所熟知的戏剧教育形式一样重要,都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

三、戏剧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

戏剧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渗透式运用:如在一日活动的过渡阶段采用戏剧游戏填充:在亢奋活动结束后,可以开展有助于幼儿平复情绪的放松游戏;或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前,利用戏剧游戏引入主题;也可在等待环节,让幼儿玩一些趣味性强的造型游戏、控制游戏。戏剧教育也可作为“工具”应用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教师运用戏剧教育策略帮助幼儿体验与探索新知识:如在社会活动中的情景表演加深对文明行为的理解、在科学活动中运用肢体变现科学现象、在艺术活动中用身体表现与音乐、美术串联起来等等。

专门的戏剧教育活动:如区域活动中的娃娃家游戏,或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教师应在游戏中积极诱导幼儿的戏剧发现,鼓励幼儿的戏剧表达、创作与表演。在幼儿园,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设置一个以学期为单位开展的戏剧主题活动或戏剧工作坊。在预设戏剧教育活动时,必须强调课程生成和预成的关系,要重视幼儿,以幼儿为本,尊重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生成的问题,但同时要心中有目标,不可漫无目的地进行课程,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开展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首先,教师不能为了追求达到目标而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应有的探索和体验过程,即尊重孩子们的戏剧表现;其次,教师进行幼儿园戏剧教育时特别是戏剧表演时不能拘泥于戏剧原型,要不断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幼儿进行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最后,当出现教育契机,教师必须抓住契机,及时推进。

四、关于教师提高戏剧教育素养

为什么教师必须提高戏剧教育素养?原因有三:其一,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自娱性、游戏性,这要求教师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其二,想要敏锐地抓住儿童在戏剧活动中的生成点,提高戏剧教育素养是必要的条件;其三,戏剧教育素养是教师们普遍欠缺的。

在理论前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幼儿的戏剧教育课程,即在戏剧中扮演角色。不同的角色深度起到了不同的引领作用,根据参与的不同程度可以划分为“权威角色”、“次要领导人”、“团队中的一员”和“无助者”。“权威角色”是可以操纵整个戏剧活动的重要角色,它往往决定了戏剧发展的去向,常见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里面的小蝌蚪就属于这种角色;“次要领导人”是相对“权威角色”稍微低一层的概念,相当于整个表演当中第二个领导担当,比如我们熟知的故事《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教师扮演这样的角色一方面可以辅助戏剧的发展,一方面把“权威角色”的位置让给幼儿,让他们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定程度上影响戏剧发生的进展;到了“团队中的一员”教师的地位就降低了,因为相当于把重要和次要角色交给了儿童,是对儿童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解放,比如《花果山》里的猴子猴孙的一员;“无助者”是教师退出的前一步,教师在戏剧中扮演的角色是地位最低的,往往是被动的,此时幼儿是掌握戏剧发展的主线,比如教师扮演被“大灰狼”抓走的“小猪”,让幼儿扮演角色解救“小猪”,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角色扮演在激发幼儿同情心的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往往会给戏剧表演添上一笔重彩。

教师要通过思考幼儿需要的经验来倒推扮演的角色。比如幼儿对于“权威角色”经验不足,教师则要担当这样的角色总揽大局,或者是“次要领导人”辅助表演。其次,教师退出和进入必须有其象征符号。也就是说教师要和幼儿约定好什么时候我们处在戏剧中,什么情况又恢复了现实的师生关系。最后,要设想状况在活动过程中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 奚蓓.走向儿童立场的幼儿戏剧活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5,31(5):73.

[2]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G].幼儿教育,2015,Z1:18. 

[3] 张金梅.关于幼儿园戏剧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G].幼儿教育,201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