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管理的系统工程,其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在传统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各方主体往往重视施工安全管理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导致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保障人员、设备、材料等生产要素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一、传统施工安全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下,工程项目建设各方主体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注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导致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较多安全隐患。例如,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施工方未按规定进行项目现场规划布置与安全设施设置,导致现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项目施工阶段,部分工人违章作业、违规操作等行为导致出现较多的安全事故;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部分单位对竣工资料准备不充分、资料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后期办理竣工验收手续难度加大。
二、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
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标是通过对各种生产因素的有效控制,确保作业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等,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指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和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隐患;环境因素主要指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污染等因素。由于工程施工过程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因此,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多种多样[2]。
三、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设计
3.1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的本质安全;(2)坚持以制度为保证,实现施工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通过这些基本原则的实施,可以使安全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作用,从而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目标。因此,在构建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时,我们应该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索和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3.2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结构
基于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组织管理体系,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安全目标、编制安全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等内容;第二层次:工作管理体系,包括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措施实施和设备配置、推行监督检查机制等内容;第三层次:标准与规范体系,包括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编制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编制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与计划等内容。其中,第一层次是保障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第二层次是工作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第三层次是标准与规范体系[3]。
3.3责任分工与管理流程
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应明确安全管理体系各层次之间的职责分工,明确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流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具体落实,确保每个层次和岗位都有具体的工作内容。例如,在组织机构方面,应明确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职责分工,确保在每个层次上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在工作流程方面,应明确各项工作流程的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顺利进行;在技术措施方面,应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在技术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职责与要求,确保各部门及人员按照要求积极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3.4安全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安全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中,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各项标准和规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严格落实。同时,对于各类安全事故,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以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还需要在对各项标准和规范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分析,并通过对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细化、修订等工作,不断提高其内容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工作[4]。
四、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4.1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是在事前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全风险因素的全面识别,找出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影响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后果等因素,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依据。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等,这些风险因素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来说都是不可控的。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风险源的识别,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风险评估。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风险等级,并把它作为施工安全管理决策和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
4.2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首先应重视对工人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安全知识与技能,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时,应注意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另外,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应做好对承包商的管理工作。在承包商进场后,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相关检查、审核、验收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确保承包商能够积极配合管理工作。同时,应加强对承包商的培训、教育与管理。
4.3安全技术措施与设备配置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二是安全技术措施与设备配置。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研究分析,并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安全技术措施。同时,还应注重对施工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确保施工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时,应重视对机械设备的合理选择,避免因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而导致事故发生。在进行钢筋焊接作业时应做好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工作,避免因保护层厚度不足而导致钢筋受到伤害[5]。此外,还应加强对起重机械、施工用电设备等设备的管理工作,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4.4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理流程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三是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理机制,在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在发生事故后,应及时展开调查与分析工作,并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做好事故善后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需要停工处理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火灾等事件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发生火灾等事件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进一步扩大等。
4.5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之四是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时总结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同时,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对被检查单位的施工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在整改完成后,应将整改情况记录在施工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中,以便后期检查人员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
五、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与实践
5.1管理体系实施流程
安全目标: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个目标是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环境,进而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因此,在构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时,应将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作为第一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组织机构:根据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特点,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层级、确定各层工作岗位职责、确定各层之间的职责分工与联系方式等内容。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并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5.2管理体系运行监控与考核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监控与考核,主要是通过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来实现。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对存在问题的工程项目及时进行整改。同时,还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在监督检查完成后,还应及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将其作为后期安全生产检查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记录表,以便后期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时对被检查单位的施工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
5.3典型项目实践案例分析
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部门,负责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并对存在问题的工程项目及时进行整改。在整改完成后,对被检查单位的施工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进行整改后,不仅实现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还保证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该工程项目获得了良好效果。
六、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6.1技术与管理难题
(1)在体系构建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的领域较广,相关技术问题较为复杂,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学习和进步,对行业内先进技术进行研究。(2)在体系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这就需要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等多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同时,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体系运行效率受到影响。(3)在体系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往往会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就需要项目负责人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
6.2人员意识与能力提升
针对人员意识与能力提升问题,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企业应加强对建筑工人的安全培训,让建筑工人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②政府应加强对建筑工人的安全培训,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提高建筑工人的法律意识,让施工企业形成依法施工的良好氛围;③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并做到持证上岗;④政府应加强对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促使其切实履行责任,做好相关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水平,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时,应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在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体系构建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应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第二,体系构建和运行需要加强监督检查,以确保其有效性;第三,体系构建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技术和管理难题,需要针对这些难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月玥.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探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12):149-151.
[2]李炳楠,徐瑾。提升地下复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J/OL]。天津理工大学学报,1-7[2025-09-16].
[3]张建超.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4,(19):86-88.
[4]黄志远.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及优化策略[J].房地产世界,2024,(19):89-91.
[5]高清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1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