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其规模与复杂性也不断提升。施工阶段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环节,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优质的质量控制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符合设计要求与使用功能,而有效的安全管理则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与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对于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2.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与安全问题现状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与安全问题频发,已成为影响工程整体效益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施工工艺不达标、材料质量不合格以及施工工序混乱等,而安全问题则集中表现为高处坠落、触电事故和物体打击等[1]。例如,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由于施工方未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导致部分梁体出现裂缝,不仅延误了工期,还额外增加了修复成本[2]。此外,安全管理不到位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某高层住宅楼施工过程中,因未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一名工人从脚手架上坠落身亡,进一步加剧了项目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这些案例表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威胁工程的顺利推进及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策略
3.1 施工前质量控制
3.1.1 施工图纸会审
施工图纸会审是施工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多方参与审查,发现并解决设计文件中潜在的问题,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与变更[2]。会审过程通常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共同参与,确保各方的需求与技术要求得到充分沟通与协调。在会审中,需重点关注图纸的完整性、一致性以及是否符合现行规范与标准。例如,某高校教学楼建设项目通过三阶段管理理论的应用,在施工前对图纸进行了详细审查,明确了结构设计与功能布局的合理性,有效减少了后续施工中的设计变更问题[11]。此外,会审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评估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确保设计方案能够顺利实施。通过严格的图纸会审,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能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3.1.2 施工材料检验
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材料检验是施工前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3]。材料检验应遵循国家相关标准与设计要求,涵盖从原材料采购到进场验收的全过程。具体流程包括供应商资质审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核查、现场抽样检测等环节。例如,在建筑施工中,钢筋、水泥等关键材料必须提供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比例进行复试,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7]。同时,材料储存与使用过程中的监管也不容忽视,需采取防潮、防锈等措施,防止材料因环境因素而变质。研究表明,不合格材料的使用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材料检验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3.2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2.1 关键工序质量监控
关键工序的确定与监控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核心任务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重点环节的把控,确保整体工程质量符合预期目标[4]。关键工序通常是指对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或观感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环节,如混凝土浇筑、防水施工等。确定关键工序的方法主要包括工艺分析、风险评估以及历史数据总结。例如,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通过对施工工序的分解与评估,明确了地下室防水施工为关键工序,并制定了详细的监控方案,包括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施工中的实时监测以及施工后的质量验收[7]。此外,关键工序的监控还需结合PDCA循环理论,通过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的不断循环,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确保工序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2.2 施工工艺规范执行
施工工艺规范的执行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础,其重要性体现在对施工操作的标准化与精细化要求上[2]。规范的施工工艺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还能有效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为确保工艺规范的执行,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各工序的操作步骤与技术要求;其次,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艺规范的内容与操作方法;最后,通过现场巡查与技术交底,监督工艺规范的实际执行情况。例如,在某住宅楼建设项目中,通过严格执行模板安装与拆除的工艺规范,有效避免了因模板变形导致混凝土表面平整度不足的问题[6]。此外,还需注重工艺创新与优化,结合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水平。
3.3 施工后质量验收
3.3.1 明确验收标准
施工后质量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与规范标准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并严格执行[4]。验收标准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设计文件以及合同约定进行编制,涵盖工程外观质量、结构安全性、使用功能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验收中,需对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其满足规范要求[14]。此外,验收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工程的特殊性,如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地下工程的防水效果等。研究表明,明确的验收标准不仅能够提高验收工作的科学性,还能为工程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4]。
3.3.2 规范验收流程
规范的质量验收流程是确保验收工作公正性与准确性的关键,其内容包括验收组织、程序以及结果处理等多个环节[12]。验收组织通常由建设单位牵头,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共同参与,形成多方监督的机制。验收程序则需按照“自检—互检—专检”的步骤进行,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与解决。例如,在某市政桥梁项目中,通过建立完善的验收流程,明确了各参与方的职责与分工,有效避免了因责任不清导致的验收纠纷[14]。此外,验收结果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需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落实,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通过规范化的验收流程,可以全面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
4.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策略
4.1 安全风险识别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识别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基础环节。通过对施工现场潜在危险源的全面识别,可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风险是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隐患,需要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进行有效控制[3][4]。此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也是风险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施工人员对潜在危险的认知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4.2 安全预防措施
4.2.1 完善安全设施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防护栏杆、安全网、警示标志等设施的合理配置和正确使用,能够显著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6][13]。例如,在高空作业区域设置符合标准的防护栏杆和安全网,可以有效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同时,安全设施的设置需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其功能性和可靠性。此外,定期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也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
4.2.2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手段之一。安全操作规程不仅明确了施工过程中各项作业的具体要求,还为施工人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导,从而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4][6]。为了确保操作规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需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施工工艺的特点和潜在风险,并广泛征求施工人员的意见。此外,操作规程的实施还需辅以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4.3 安全培训教育
安全培训教育是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安全培训,施工人员可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在施工过程中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4][13]。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以及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此外,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模拟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可以帮助施工人员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4 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与执行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等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12]。同时,制度的执行需辅以严格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此外,通过定期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也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5.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的融合
建筑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一方面,工程质量问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例如结构强度不足可能导致坍塌风险;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不到位也会影响工程质量,如施工现场混乱可能导致材料损坏或施工错误[3]。为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首先应在施工计划阶段统一规划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目标,确保二者的一致性。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质量与安全问题,以便同时采取纠正措施。此外,加强员工培训,使其同时具备质量与安全意识,能够在工作中主动识别并解决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定期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联合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管理流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全面提升施工整体管理水平[5]。
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传感器技术作为智能化监测的重要手段,能够实时采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如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从而为质量与安全评估提供精准依据[10]。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施工管理流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预测潜在的质量与安全隐患,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施工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还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将逐步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0]。
参考文献
[1]曾崇煜.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研究[J].中国厨卫,2024,23(5):155-157.
[2]杨华.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控制与项目管理的思考[J].上海建材,2024,(1):38-40.
[3]王志伟.基于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葡萄酒,2023,(18):22-24.
[4]江峰;孙崇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地名,2023,(5):148-150.
[5]李长顺.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J].砖瓦,2021,(7):128-129.
[6]程红丽.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J].葡萄酒,2024,(7):22-24.
[7]孙志娟.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分析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1,20(1):73-73.
[8]行耿顺;段恩朝;陈扬兴.浅析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J].工程质量,2022,40(1):12-14.
[9]李春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幸福生活指南,2023,(33):166-168.
[10]郭劲然.建筑施工与工程节能技术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厨卫,2024,23(4):259-261.
[11]刘玮玥.PDCA循环及三阶段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3,8(10):126-128.
[12]杨荣华.建筑施工工程管理质量与安全策略[J].区域治理,2020,(47):129-129.
[13]王坤.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J].新材料·新装饰,2021,3(15):165-166.
[14]赵良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管理分析[J].营销界(理论与实践),2019,(12):338-338.
[15]罗永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J].管理学家,2020,(19):82-83.
作者简介:文勇(1976—),男,汉族,四川内江人,学历大专,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