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集束化中医护理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价值探讨

肖海涛

江苏省沭阳中医院,主管护师,223600

摘要: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集束化中医护理;生活质量;血糖水平
DOI:10.12428/hlyjzz2025.08.1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伴随糖尿病病程增加,DPN罹患率不断升高。据统计,约为60~90%糖尿病病人伴不同程度神经病变,而其中30%表现出无自觉症状,DPN多损伤感觉、运动神经,机体肢体感觉异常,伴麻木、疼痛样等表现,随疾病不断进展,可出现肢体疼痛、烧灼样疼痛、肌张力下降,甚至是瘫痪,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另外,如若DPN并发下肢血管病变可进一步诱发糖尿病足,大大增加了截肢、死亡风险,不仅损伤身心健康,且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相关研究指出,科学、规范的治疗及护理有益于延缓DPN发展,经早期干预方法DPN发展至DF,降低糖尿病死亡率[2]。常规护理多依据医嘱执行,缺乏针对性、新颖性及灵活性,无法满足当下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集束化护理视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整体为入手点,是将科学、临床已知的相关护理措施进行优化与结合的一种干预模式[3]。此次研究中,视中医护理技术为中心,将循证理论视作指导,将相关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构建为集束化中医护理方案。为此,本文选择70例病例予以分析,重点论证集束化中医护理实践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年1月-2024年12月,以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量7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年龄研究数据40~68(54.03±3.48)岁,男/女=20/15,病程3~15(9.05±2.16)年,观察组:年龄研究数据45~65(55.12±3.36)岁,男/女=21/14,病程3~16(9.26±2.20)年,上述信息纳入SPSS26.0,P>0.05。入组对象同意,并知情。

纳入标准: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下为研究依据;满足DPN中医诊疗标准,伴消渴病、消渴病迁延不愈病史,且肢体存在麻木、疼痛等表现;中医辨证标准,主症:乏力气短、肢体异木等;次症:视物昏花、头昏/晕、舌淡暗、脉弦细;资料获得完整;病情平稳。

排除标准:下肢伴有外伤、动静脉狭窄与闭塞;肝肾肺等严重病变;其他原因所致躯体疼痛;因故退出研究;精神、心理行为异常。

1.2方法

对照组入组对象均辅以常规护理,基于此基础,观察组入组对象均辅以集束化中医护理。

对照组:展开集体宣教,纠正患者不良认知,有效规范日常饮食、运动及用药行为;制作图文宣传材料,重点阐述DFN发病机制、危害、护理要点及预后等,提升患者自护水平;严格监测血糖,按医嘱用药;指导患者适度运动,包括慢走、拉弹力绳等,餐后1h运动为宜。穿宽松衣物、鞋袜,维持足部皮肤清洁干燥;维持心情愉悦,以放松、音乐疗法等减轻不良情绪,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观察组:集束化中医护理

1.2.1成立集束化中医护理小组

包括护士长、中医护理人员,均具丰富护理经验,经查阅知网、维普等文献资料,且汲取既往护理中积极经验,以患者实际状况为入手点,完成集束化中医护理方案的拟定。

1.2.2情志护理

入院时,结合医院焦虑抑郁表评估,患者伴恐惧、悲伤情绪,采取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纾解方法。讲述悲伤肺,恐伤肝等之间的关系,为其营造温馨、舒适且安全的养疗环境,鼓励其表述内心真实想法,并鼓励家属多陪伴、关心,增强归属感、幸福感。

1.2.3中药外洗

中药外洗方:制没药、红花、忍冬藤15g,制乳香10g,冰片8g,鸡血藤20g,加水3000ml煎煮,45min后将残渣过滤,待温度降制37℃,将患者双足外洗浸泡。浸泡水位至脚踝,时长15~20min/次,1次/d。

1.2.4中医按摩与经络拍打护理

足浴结束后,擦拭干净按摩,双手涂抹润滑油,以拇指对足三里、太溪、三阴交、涌泉穴等展开按摩,自下至上按摩至消退,直至感觉下肢发热。按摩时力度适宜,防范皮肤受损,按压时长20~30s,持续展开3次按揉经络拍打:手呈空拳状,选择双下肢盖、膀胱、脾、胃、肾进行拍打,先拍打阳经,而后再拍打阴经,自外侧拍打后再拍打内侧,时间15min/次,2次/d。

1.2.5中医推拿护理

基础手法:揉法:自手掌/指腹轻轻按压患处,松解肌肉,减轻神经压迫;按法:以拇指/肘部对相关穴位予以按压(足三里、三阴交等);拿法:提捏肌肉/筋膜,以温通疏络;推法:沿着肢体经络走向推擦。手法轻柔,均匀,不可暴力刺激,防范对脆弱周围神经形成损害,推拿时长30min次,2~3次/d为宜。一般按压推拿至皮肤发红、足底发热为宜。

1.2.6中医膳食指导

结合个体差异拟定个性化膳食指导方案,保证饮食中营养搭配均衡。如肢端麻木者,宜用紫丹参,便秘者可采取大黄煎水;气虚血瘀证食用黑米、枸杞子和鹌鹑等;阴虚血瘀证食用银耳、木耳和阿娇;寒凝血瘀证宜用生姜、桂枝和附子等。中医膳食重在清淡、促消化,为患者提供高纤维食物,遵从少量多餐原则,防范便秘,禁辛辣、油腻。烹饪方式以炖、煮为主。

1.2.7中医艾灸护理

呈平卧位,点燃艾条后将其置于艾灸盒,施灸皮肤消毒清洁,艾柱相距皮肤2~3cm,做好隐私保护工作,灸三阴交、神阙穴与足三里,防范烫伤,以皮肤微发红即可,20~30min/次,1次/d。

1.2.8气功锻炼

早饭后1h展开热身操,而后实施八段锦,每次1遍,运动期间微微出汗即可,每周训练至少5次。

1.2.9火龙罐

选择小号/中号火龙罐,视足部六经为主,先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后阴经(足太阳脾经),选穴委中、承山与足三里等,在施罐位置涂抹润滑油,点燃艾柱将罐体预热至适宜温度,以点、震、叩、推、揉、熨等多种手法,以螺旋形/直线路径于经络上滑动,时长设定30min/次,间隔1d1次。

1.2.10中药热奄包

大青盐配置温经通络中药(制茱萸),混合后将其装入棉布袋封口,微波炉中高火加热2~3min,温度维持40~50℃,取仰卧位,将下肢麻木区域暴露,优先选穴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加热后药包自愈棉纺布袋中,平铺至患处,薄毯覆盖保温,单次敷贴15~20min/次,每日1次。

1.3观察指标

    血糖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主要监测: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蛋白。监测方法:取空腹、餐后2h静脉血样,离心处理待检,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糖化蛋白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与中医症候积分。TCSS主要监测:神经症状、感觉与反射,神经症状:阳性计分1分,阴性计分0分;反射:减弱计分1分,正常计分0分,无反射计分2分;感觉:各项异常计分1分。正常计分0分,总分设定19分,分数低,病变越轻。中医症候积分:主症依据严重正常计分0、2、4、6分,次症0、1、2、3分,分数高,症状严重程度高。

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表测评,重点监测:社会、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实行百分制,分数高,个体生活水平高。

满意度。自制量表评估,很满意:>90分,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量表Cronbach’sα0.78。

腓肠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腓肠神经运动(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6.0汇总数据,(±s),t验证计量资料。c2验证计数资料,P<0.05结果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血糖水平比较

干预后,血糖水平评估,观察组较低,结果以(P<0.05)说明,见表1。

表1血糖水平比较(x± s,)

53381255-b53b-49ea-a433-a76bb3e7143f.png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TCSS、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干预后,TCSS、中医症候积分评估,观察组较低,结果以(P<0.05)说明,见表2。

表2TCSS、中医症候积分比较(x± s,分)

fe4980f9-7467-499f-89d7-a5bca7dff9e9.png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生活质量评估,观察组较高,结果以(P<0.05)说明,见表3。

表3生活质量比较(x± s,分)

df529712-fd10-4202-a755-7a5302e50765.png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2.4满意度比较

满意度评估,观察组97.14%(34/35)vs80.00%(28/35)较高,结果以(P<0.05)说明(P=0.024)。

2.4SCV、MCV比较

干预前,2组SCV(30.70±5.26)m/s/(30.67±5.31)m/s、MCV(31.06±3.16)m/s/(31.10±3.20)m/s展开比较P>0.05(t=0.024、0.053,P=0.981、0.958);干预后,SCV(37.41±4.12)m/s/(32.58±6.40)m/s、MCV(38.55±6.23)m/s/(33.06±4.01)m/s比较,观察组较高P<0.05(t=3.754、4.384,P<0.001)。

3讨论

DPN为糖尿病多发性并发症,据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罹患率11.2%,约为50%及以上伴有DPN。如若未能对DPN展开干预,可造成截肢,累及患者生命安全。中医认为,DPN属消渴病兼证,自消渴日久而表现出起因亏虚、气血两亏等[4]。相关研究指出,中医护理于DPN护理实践中可有效控制血糖,对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起到促进作用[5]。当下,针对DPN护理措施较多,中医集束化护理实现多项中医技术有机结合,发挥多靶点护理优势,能够有效改善个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中,血糖水平、TCSS、中医症候积分、MCV比较,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提示,DPN护理实践中中医集束化护理利于改善症状,提升血糖控制效能。分析是,艾灸穴位能够经温热刺激、温通经络等原理对穴位起到刺激作用,其中三阴交乃足太阴脾经,灸之可调补足三阴经气血;足三里穴位足阳明胃经,可健脾位,促进运化,纠正机体气血运行;神阙穴乃任脉,易于补益气血,减轻痛苦,三穴合用有效缓解症状,防范DPN进展;中药熏洗中制没药、冰片等具减轻神经痛的作用;红花与鸡血藤可通经活络、活血,诸药齐用,可活血祛瘀,温通疏络;情志护理经移情易性、顺情从欲等方法,促进机体气机顺畅,气血调和;膳食指导中结合个体差异为其提供膳食指导,保证营养均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中医推拿有益于减轻疼痛、麻木等症状,通过各种手法使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火龙罐协同艾灸温热效应和手法刺激,使下肢血液得到循环,纠正神经供血,同时借助“温通调补”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中药热奄包经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加快中药成分渗透,纠正我循环,减轻麻木、冷痛。多种护理措施协同运用,进一步改善症状,强化血糖控制效果[6]

在本研究中,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观察组较高,进一步提示,DPN护理实践中中医集束化护理可提升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考虑是,集束化中医护理整合多种护理措施,基于患者实际出发,视循证医学为依据,全方位对患者展开干预,使麻木、疼痛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综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实践中,集束化中医护理可实现最大获益,利于改善症状,减轻周围神经受损,增强血糖控制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姗姗,方朝晖,程梅,等. 集束化中医护理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J]. 糖尿病新世界, 2024, 27 (23): 5-8+13.

[2]朱青,彭珍珍,王薇,等.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缓解作用 [J]. 上海医药, 2024, 45 (18): 23-27.

[3]杨丽萍,周敏,康玉凤,等. 穴位按摩联合经络拍打在1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J]. 实用临床医学, 2024, 25 (04): 120-122.

[4]邵琦,郑建娣,周玉琴,等. 基于个案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疼痛状况及神经电生理水平的影响 [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 (25): 189-192.

[5]张道梅,王安玲,花萍. 震动感觉阈值测定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 (07): 115-117.

[6]胡艳粉,赵晓婷,李领侠,等. 中医延续性护理方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心理痛苦的影响 [J]. 四川中医, 2021, 39 (01): 202-205.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